【高齡新世紀】養生不焦慮 保健食品,保證健康?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記得孩提時期一顆顆五顏六色,外型狀似m&m巧克力的健素糖嗎?在物質貧困的五、六○年代,很多父母親捨不得買糖給小孩吃,卻唯獨對它網開一面,不等孩子開口,就掏腰包主動購買。

由澱粉、砂糖、酵母粉與食用膠製成的健素糖,堪稱是台灣第一代的保健食品。富含蛋白質、維他命B群與氨基酸的酵母,除了能作為優質的營養補充品外,也具有健胃整腸的效果。

根據《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作者劉志偉書中所載,當年農復會(今農委會的前身)為了增加民眾的健康知識,特別派遣專家到各中小學巡迴宣導酵母的好處;一九五三年四月,在一項「酵母片實用示範計畫」中,台北縣(今新北市)內七所小學的一萬名學童被選作試驗對象;受試結果顯示,每天吃酵母片的學童,除了食慾變佳、飯量增加外,有些家長還不知從何得來的推論如下:「小朋友更刻苦耐勞了。」

談健素糖,因為年代久遠,怕是有些人沒印象。但如果談養樂多,這種酸酸甜甜,充滿了童年記憶的飲料,大家就不只是熟悉,或許,還能從中看出一些保健食品演進的端倪。

由日本微生物學家代田稔所發明的養樂多,在一九六四年正式進軍台灣。除了滋味獨特外,它所強調的益生菌有助消化,也讓它在眾多飲料中獨樹一幟。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把空瓶拿來當話筒玩耍的小學生、送貨到府的養樂多阿姨,或在便當之外樂於加贈一小瓶乳酸飲料的便當店老闆,在當時,在他們的眼中,養樂多只是飲料,食品就是食品的概念,遠高於它的保健功能。

這種情況,直到各方條件都日益成熟,「食品」與「保健食品」,才逐漸走出兩條既相鄰、又相異的道路。

食品?藥品?

「先是萃取、純化、鑑定等生物科技的進步,讓食物中特定的功效與機能性,有辦法被單獨地分離出來;其次,預防醫學的興起,促使社會對於健康管理這件事,越來越傾向於個人化;最後,台灣傳統的養生之說與藥食同源的文化,都是讓保健食品蓬勃發展的原因。」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系榮譽教授江文章,同時也是消基會的顧問說。

一九七○年代,綠藻在日本掀起旋風,當時主要的代工國家,就是台灣;同一年代末期,代工之餘,經濟部也核准廠商進口歐美的保健食品;八○年代,因為政府規定保健食品只能表列營養成分,不得宣稱具有治療效果,業者於是以主管機關難以稽察的直銷方式,藉著非公開的口語傳播,拓展產品的流通;九○年代,看準生技產業的潛力,政府除了成立「保健食品跨部會整合推動委員會」之外,也將保健食品,列為「產業高值化」的重點項目之一。

問題是,就安全層面來說,以健素糖和養樂多為例,一直以來,都被當成食品,受《食品安全管理法》所規範。但在生物科技推動食品家族不斷繁衍分枝後,除了早期的食品類別外,生產之初就製作成膠囊、錠劑狀的產品,也逐漸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這類的保健食品,外觀激似藥品,怎麼看都不像食品;尤其是在功能部分,它介於兩者之間的曖昧性,更讓人難以定義。

更重要的是,早期不只是廠商的素質不一,就是直銷業者與某些地下電台的不實宣傳手法,也常引起爭議。

包括現在雖然變少,卻難以完全杜絕的「王祿仔場」,業者會針對偏鄉長者,以「產品說明會」之名,邀請他們分享健康資訊,表面上是關心,實則卻是藉機推銷來路不名的食品、藥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如台灣每年都回收有六、七十噸的過期藥物,過期保健食品的回收量雖無具體統計,相關人員卻認為可能跟前者不相上下。保健食品雖因是食品,不像針頭、抗生素、化療藥物等會汙染水源、土壤而必須強制回收,但其價格多半不斐,購買後如果沒有使用就任其過期、丟棄,無疑是一種浪費。
[Not a valid template]↑ 下課鈴響馬上衝向福利社,是許多人童年時的校園記憶。五○、六○年代,具保健效果的健素糖,在政府大力推廣下,家長也難得願意給予孩子零用錢購買,儼然成為最「政治正確」的零食。(翻攝自《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
[Not a valid template]↑ 儘管年輕人與中年人都是保健食品市場的消費大宗,但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除了其本身的消費力不可小覷外,許多子女也都會藉此表達孝道。然而一如最好的營養素來源還是食物,能夠帶給父母親身心快樂的關鍵,還是晚輩的陪伴;包括長輩本人,適當的運動、足夠的睡眠,及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是維繫健康的不二法門。(圖片/達志影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