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試說「莫忘初衷」

撰文/王思熙

們常鼓勵人「莫忘初衷」,短短四個字,包括多少意義誰又知道?

「莫忘」兩字很淺顯,當然就是「不要忘記」的意思。但「初衷」又是什麼?字典對「衷」的解釋是「心意」,而「初」字的解釋就有「開始」、「原來」、「第一次」等等的意思,因此「初衷」的合理解釋應該是「一剛開始的心意」或「原來第一次的心意」。所以「莫忘初衷」的意思就是「不要忘記原來一剛開始所發出的心意。」就是這麼簡單,應該沒有人會有任何疑義。

事實上會這麼簡單嗎?誰又知道自己真正的「初衷」是什麼?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裡都有過「初衷」。隨著年齡的增長,「初衷」也不斷在變,究竟哪一個才是「初衷」?是小時候的第一個心意是「初衷」,還是最後立下的心意才是不要忘記的「初衷」?

記得小學上課,老師在作文課上要我們寫下「我的志願」,當時年紀尚小,不知道什麼是我的志願,只好隨便瞎說,或拿著「作文範本」依樣畫葫蘆照抄,說什麼我將來要做偉大的科學家、要做偉大的文學家、要當企業家、要當老師或要從軍報效國家,種種「初衷」不一而足。難道這就是「初衷」?如果這就是「初衷」,長大成人之後的我們,誰又記得當時的「初衷」?即使記得,誰又會照著當時的「初衷」實現?如果不是,那麼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初衷」?

人類是一種特別奇怪的動物,其實不單是人類,世界上,天地萬物都各具特色,只是人類的七情六欲演化得比較均衡、比較快速,腦細胞的連結體系也比較細膩、比較發達,不論使用器皿工具、組織群體聚落、從獵牧到農業,再從農業到工業科學,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愈來愈密切,供需互通有無,商業機制應運而生,人類生活的空間從小家庭到小聚落,從小聚落到小族群、從小族群到小城邦、從小城邦到人口更多,領域更大的國家,「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的這個疑問,就藏在微妙的細節裡。

因此要把「初衷」說得很清楚,實在不容易,人總是善變的,對「初衷」從一而終的人,我們不敢說沒有,但老實說實在太少了。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能保證能從一而終地「莫忘初衷」,又哪有資格要別人「莫忘初衷」?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這樣解釋的,莫忘初衷的真正意思是等你長大成人了,心思成熟了,你發下了第一個志向,就要堅持不懈,努力地去實現它,千萬不能見異思遷的意思,是一種自我惕勵或鼓勵別人的話。」

確實,「莫忘初衷」應做這樣的解釋與了解,但社會在變,時代也在變,各行各業的型態也在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時代洪流裡的一粒小小微沙,不能不隨順著時代的潮流流動,於是「初衷」能不能動?如果能動,應該怎麼動?這正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

什麼是「智慧」?「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就是智慧」。但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這又是另一個難題,正在考驗著人類的未來。能夠讓人類社會永續並與萬物共存共榮的,才是人類應該追求的未來。如果我們的「初衷」就是這個目的,那麼我們在意志上就必須堅持,目標步伐也應該堅定,但作法上、策略上或方式上就不能一成不變,否則目標不但不能達成,在未達到目標前就會先被滅頂,「莫忘初衷」就變成笑話一句。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故事,以第一人稱述說的虛構故事。故事是這樣寫的:

出生後的第三天,我躺在柔軟光滑的搖籃裡,驚訝地打量著我周圍的新世界。這時母親問護士說:「我的孩子怎麼樣了呢?」

護士答道:「夫人,他很好。我餵了他三次,我從未見過這麼小的嬰兒就這麼快樂。」

我很生氣,我哭了:「媽媽,這不是真的,我的床很硬,我喝的牛奶很苦,母乳泛著惡臭,我很難受。」

但是我的母親聽不懂,護士也不懂,因為我講的是我來的那個世界的語言。

在我到達世上的第二十一天,受洗禮時牧師對我母親說:「夫人,妳該感到高興,妳的兒子天生就是基督徒。」

我很驚訝,對牧師說:「那你在天堂的母親不就不高興了,因為你不是天生的基督徒。」

但是,牧師也聽不懂我的語言。

七次月缺月圓之後,一天,一位算命的看著我,對我母親說:「你的兒子會成為一個政治家,人類的偉大領袖。」

我哇哇大哭:「那是錯誤的預言,因為我會成為一個音樂家,只會是音樂家,不是別的。」

即使是那個時候,別人還是聽不懂我的語言,我太震驚了。

三十三年過去了,在這期間,我的母親、護士和牧師都過世了,算命先生還活著。昨天我在教堂門口遇見了他,交談中他說:「我早就知道你會成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你剛出生我就預知了你的未來。」我相信他,因為現在我也忘記了那個世界的語言。

這則虛構的故事很簡單,但含意卻很深、很廣、很值得讓人深思。我們的一生,有太多的代言人,不經過你同意,就代你發言,而且講得煞有其事,讓人信以為真,其實我們心裡不斷地吶喊著:「那不是真實的。」可惜自己說不出口,或沒有人聽懂我們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意願。所以所謂的「初衷」就有多樣,不僅多樣而且千奇百怪。例如小時候,父母希望我們將來能成為一位醫師,因為醫師不僅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又能賺大錢,說不定還可以娶個門當戶對,既有錢又漂亮的老婆。

而老師可能認為你將來應該成為一位傑出的外交官,因為他認為你能言善道,很能廣結善緣,相貌舉止又落落大方,是從事外交工作不可多得的人才。

爸爸經營企業的同學會認為:你應該立志從事商業活動,因為你能精打細算,反應又快,如果從事工商貿易,保證事業有成,成為億萬富翁。

而已經從軍的學長,看見你身體很健壯,又喜歡看些戰爭的影片,他會認為你應該讀軍校,將來適合做個職業軍人,發揮你的領導統御能力,或許你未來可以成為一位名傳千古的偉大將軍。

你媽媽的遠房親戚是從事音樂工作者,他發現你的音感不錯,聲音又好,他會認為你應該成為一位音樂家,讓你的創作或歌聲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其實你心想:我不要成為醫師、不要成為外交官、不要成為實業家、不要成為將軍,也不要成為什麼音樂家,我只要成為安分守己,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平平凡凡,安安定定的過一生。

每一個人都有初衷、都有願望,但這必須是發自內心,屬於自己的真正初衷與願望,這個初衷與願望成為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死與共,是生活和生命的重要元素,就如上述故事中所說的,是與生俱來的志向和願望,不是別人無端加諸我們身上的願望,充其量,那是別人想當然爾對我們的建議或期待,絕對不是自己真正的初衷。

認真檢視屬於自己的真正初衷,不論是偉大的或是平凡的,是困難的或是容易的,最重要的是意義在哪裡?目的在哪裡?對社會人群的貢獻在哪裡?初衷立下了,目標鎖定了,就必須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就如同《論語》里仁篇裡孔子所說的: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段古人的話,翻成現代人的話,就是說:富和貴,是人人想要的,但不以正當的方式得到,就不能要;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但不以正當的方法擺脫它,就不必逃避。君子如果拋棄了仁愛的心,又哪裡能稱其為君子呢?所以君子必須時時刻刻不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流離時也如此。

這是孔子要成為君子的「初衷」,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初衷,必須在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下完成,那就是「仁」,不論你發願要成為大富大貴的偉人,或成為布衣粗食,樂在其中的凡人,都不能沒有那顆仁愛的心。如果違背了仁愛的心而去享受榮華富貴,是我們所不要,也看不起的事。反之貧與賤,誰都不要,但為了擺脫貧與賤,泯滅了良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也是我們所不樂意看到或得到,更何況那是天理不容的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