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laudia Bellante
攝影/Mirko Cecchi
瑪麗亞與丈夫歐斯瓦多以及兩名子女安德烈斯和亞利安娜,住在她所稱的一間「小木屋」裡,地點位於祕魯首都利馬郊外的瑪麗亞德特里溫福(Villa María del Triunfo)區的「盧爾德二號環保人道聚落」(Asentamiento Humano Villa de Lourdes II ecológico)。
瑪麗亞德特里溫福是利馬最大的貧民區。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小屋隨意散布於荒蕪的山丘,住著五十多萬居民,從四月到十二月一直都籠罩在霧氣中,懸掛於外有待晾乾的衣服靜靜地等候夏季的來臨。「來訪者問我們在這裡要怎麼過活,為什麼不搬到別的地方?可是山下什麼東西都比較貴,我們根本活不下去。」瑪麗亞望著綿延於腳下的大都會,悲切地承認。
四十二歲的瑪麗亞臉蛋甜美、身材嬌小結實圓潤,用頭帶束住波浪般的棕髮。她的家鄉在中央高原以南阿亞庫喬(Ayacucho)的阿斯基帕達(Asquipata)區,那裡正好是恐怖組織「光明之路」(Sendero Luminoso)的發源地。為了遠離暴力,在瑪麗亞十歲時,家人將她送到利馬當女傭,如同其他數以千萬計被迫離鄉背井的祕魯人,她最後住在稱作「人道聚落」但其實毫無人道可言的臨時非法聚落。那裡缺乏基礎設施、聯外道路和有鋪面的小路,在此建立家園的住戶也沒有土地所有權。
利馬的九百萬居民當中,將近兩百萬人像瑪麗亞一樣住在都市的貧窮區域,那裡天生容易滑動的地質往往不允許興建線路網絡或公共基礎建設。現年二十歲的安德烈斯是瑪麗亞的長子,目前就讀於土木工程學系。每天早上他用母親教他的方法,在小屋外的盥洗室,節約使用冷到幾乎結凍的水洗臉、梳理頭髮、調整眼鏡,然後提起背包到將近兩小時路程外的大學上課。「我們所使用的水來自盧林(Lurin River)河,並不適合飲用,飲用前必須先煮沸,」安德烈斯解釋,「否則可能會生病。」
阿瓦洛斯一家人的飲用水多半由私人公司的水車運來,價格的波動像股票市場行情般大起大落。冬季期間,地面因為下雨而變得泥濘,司機得冒著陷在路上的風險,因此居民不得不以每立方公尺十五祕魯新索爾的代價購買飲用水,許多家庭每個月必須花費七十至八十新索爾(折合新台幣約七百元)的水費,幾乎占了最低薪資的一成,是附近住宅區的五倍。由利馬飲用水公司(Sedapal)透過公共管線供水的收費,平均每個月十六新索爾。
五十歲的亞伯•克魯玆•古鐵雷斯(Abel Cruz Gutierrez)蓄著小鬍子、雙眼炯炯有神,他深知這個問題,因為這是切身相關的經驗。二十年前他離開家鄉庫斯科,決定前往利馬找尋更好的出路,最後落腳在被沙丘環繞的地方,這是位於首都以北四十二公里、多霧的安孔(Ancon)沙漠。
高山上的捕霧人
「我隻身前來,在這就讀國立農業大學(National Agrarian University),夢想是當一位環境工程師。」亞伯回想,「安孔和別的社區沒兩樣,都有缺水問題,於是我們開始和其他人一起想辦法,看如何能解決這個大問題。利馬飲用水公司說,人道聚落的居民最好下山遷入城市,因為水不可能往上流。所以我們就想到測試新的替代方案,歷經許多研究之後,發現了可以將霧氣當作盟友而非敵人的辦法,透過一種稱作捕霧器(atrapaniebla)的裝置,將霧變成水。」
捕霧器是面積至少有二十四平方公尺的尼龍網,用兩隻竹竿撐開,以導管蒐集霧氣凝結而成的水滴,導入水槽後再透過輸送管將水直接分送至各個家庭。捕霧器並非亞伯的發明,類似的技術在許多地區被運用,例如以色列的內蓋夫(Negev)沙漠或智利的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以及西班牙的蘭薩羅特(Lanzarote)島和某些非洲國家。但不同之處在於亞伯的系統已經變成一種標誌和運動,涉及的不只是與他合作的小團隊,而是所有的社區。
「每當有社區向我們求助,想要裝置自己的捕霧器,我們會進行調查,評估是否真的可行。要讓捕霧器在某個地區起作用,必須評估該地的溼度、高度和風向,尤其是夜間的條件。捕霧器依照其大小和材料品質,成本介於兩千五百至三千五百祕魯新索爾。每面網子每天可以捕捉兩百至三百五十公升的水,三天之內便能填滿一千一百公升容量的水槽,可省下將近八成的水費開銷。」古提瑞玆得意地解釋。
亞伯目前擔任無水祕魯人(Peruanos Sin Agua)協會會長,代表該國許多地區將近一千萬仍然缺乏安全飲用水的人口。十年前亞伯正是在瑪麗亞德特里溫福開始裝設他的第一座捕霧器,因為那裡具備最理想的條件。「利馬是地理和氣候環境獨一無二的城市,」亞伯解釋,「因為它坐落在沙漠上,儘管位於沿海地帶,卻得仰賴融化的冰河水作為飲用水。雖然利馬鄰近赤道,但氣溫並不太高,還有一層造雨的雲霧長期覆蓋,將溼度升高到百分之九十八。這導致山地上的居民生活十分艱苦,但同時也讓捕霧器可以完美運作。」在瑪麗亞德特里溫福,亞伯十年內已經安裝了五十面網子,改善五百個家庭的生活。「我們最近慶祝了第一千座捕霧器的裝設,二○一七年的目標是在全國裝設三千座。」他滿懷希望地說。
今年到目前為止共裝設了兩百二十座捕霧器,全都在祕魯南部。孜孜不倦的亞伯有本事替他的計畫創造巨大的合作效益,提升重要參與者的興趣。在隸屬阿雷基帕(Arequipa)區沙漠地帶的克萊門西(Pampa Clemesi)草原,面積達八萬多公頃的土地上曾有過無數的計畫,但沒有一項實現,然而多虧了西班牙馬德里安永公司(Ernst & Young Madrid Spain)的協助,無水祕魯人協會已經裝設五十座捕霧器,而在鄰近莫克瓜(Moquegua)的瓦努戈羅(Huanucollo),他們收到澳洲大使館「直接援助計畫」(Direct Assistance Program)捐贈的五十座捕霧器興建經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瑪麗亞德特里溫福是祕魯首都利馬最大的貧民區,坐落於沙漠中且同時面海的地理位置,讓這裡常年籠罩在霧氣中。
[Not a valid template]↑ 村民謹慎地用少許的水洗衣服,這些水全都來自當地的捕霧網,主要用於民生所需和農業灌溉
[Not a valid template]↑ 網子上的清水會順著水管流入大型水槽以便儲存,當人們需要用水時,便再次透過這些水管流到每戶家庭或田地裡。
[Not a valid template]↑ 利馬郊區雲霧繚繞的高山上,村民利用捕霧網蒐集到的水種植蔬果。不屈服於惡劣環境,祕魯人巧用濃霧化作生命的活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