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清泰
圖片/圓神出版社
很多人都知道錫質平(Hilber Jakob)神父創辦公東高工,採取德、瑞學徒制,但未必知道公東高工在成立之前,還創辦了原住民技藝訓練班,一般稱為學徒班,可謂學徒制的先行試驗班,在我進入公東高工初期,曾經一度參與學徒班從學校遷出到寶桑天主堂的設置工作。
錫神父於一九五三年十月從瑞士來到台灣台東,剛來台灣的他,年輕力壯,忙著在台東各部落蓋教堂、診所,幾乎達到「一村落一教堂」的程度。他還特別關心教育問題,興建許多學生宿舍,最知名的一座當屬台東市的「培質院」,為偏鄉學生解決在市區求學的食宿問題,前高鐵董座歐晉德在求學階段就曾經住進這個宿舍。
很快地,他就發現台東半數以上都是原住民,不同族群的部落散布各地,社經條件普遍低落,擁有的機會遠遠低於平地人,而且農業落後,工藝原始,普遍貧窮,從那時開始,他就思考如何讓原住民脫貧,並計畫引進瑞士職業教育中的學徒制。
當時台灣工藝的傳承也是採學徒制,許多國小畢業,甚至失學的青少年會選擇到一些小型家庭工廠當學徒,老闆通常就是師傅,但台灣的師傅習慣留一手,認為那是個人的謀生絕招,一旦被徒弟學去了,就會反過來成為競爭者,這讓頂尖技術無法流傳或交流,限制了台灣工藝的發展。
再者,許多師傅只注重自己的利潤,不那麼在乎傳承與教學,讓學徒無法有系統習得技藝,因此,很多學徒在師傅那裡待個幾年,偷學幾部套路,便自立門戶,就是一般常見的粗淺的工廠,成品並不精良。
錫神父看出這些問題,便於一九五八年成立了原住民學徒班,供吃住,並且學雜費全免,同時從瑞士德語區請來天主教職工青年來傳授技藝,他們個個都是學有專精、技術精良的一流技師,包括木工師傅徐益民(Huesler Peter)、水電師傅白啟民(Berger Werner)和機工師傅李濟民(Liener Paul),他們帶著學徒在各部落的教堂、學生宿舍工地中,從實作中學習。
台東種下教育種子
當時,台東縣長黃拓榮也和錫神父提及台東缺乏職業學校,希望能成立工業職業學校來教育當地青年。錫神父便向瑞士天主教勞工協會(Brucke Bruderhilfe)募得了籌建「公東高工」的第一筆款項一百五十萬元,成立了董事會,由蔣復璁擔任首任董事長,校舍隨之動工,這群學徒班的原住民學徒也就跟著錫神父蓋起了公東高工。
只是,公東高工立案後,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原住民青少年卻考不上,錫神父只好繼續招收學徒班,並更名為「公東高工附設學徒班」,所以公東高工成立之初,同時存在著正規班的高工生,以及學徒班的學徒,但是這來自不同體系、不同族群的兩組學生卻時起衝突,而且外籍老師與學徒班學員一直以來朝夕工作,師徒之間建立深厚的情感,加上學徒班實作課程多,自然熟能生巧,所以在實習課時,中文表達能力有限的外籍老師常讓學徒操作機械示範給高工生看,便引起那些學生的不滿,為排解兩方的衝突,讓學校傷透腦筋。
再者,當時公東高工的實習課全仰賴瑞士籍老師授課,本國籍教師僅能擔任普通學科的教學,導致實習課的工廠實作與理論課嚴重脫節,究其因,在於當時投入技職教育的教師欠缺實務經驗,這也是台灣技職教育的通病。
正當大家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處理這些令人棘手的問題時,雷化民(Franz Raimer)神父出現了。他原本在新竹學華語,一九六二年一月底課程結束後來到台東,加入白冷會傳教工作。教會指派他擔任寶桑天主堂駐堂神父,幾經協商之後,就將公東高工附設學徒班移到寶桑天主堂讓他負責。
在王志遠校長的指派下,我協助雷神父在寶桑天主堂處理「公東高工附設學徒班」的工作事宜,從此,學徒班便正式從公東高工分離。
雷神父起初在寶桑天主堂設機工、木工及縫紉三班,仿造歐洲德瑞學徒制,介紹學員到民間工廠,如汽機車修護廠或家具店當學徒,白天在工廠跟師傅學藝,晚上回寶桑天主堂教室上課,學習行業計算、行業製圖等專業性課程,由我和陳清修老師為學員上課。但是,工廠老闆常違反約定,以加班為由不讓學徒下班。白天在民間工廠習藝,晚上上課,在台灣社會根本行不通,雷神父乾脆在寶桑天主堂對面購地,蓋一棟地下一樓、地上三樓,包括工廠、教室宿舍的大樓,由黃在成建築師所設計,於一九六五設置完成。
行學徒制,全校招生十二人
公東高工初期實施美國單位行業制,在課程的安排上,學科與術科時數比約為百分之六十比百分之四十。其中,學科中的專業科目只占六至七個小時,而且科目與大專院校同科系略同。顯然課程安排是以升學為導向,就業為輔,一年後檢討發現諸多缺失。
首先,從這樣的比重來看,顯然重理論、輕應用。二則實習工廠機械設備不足,實習課只好分組進行,五至六人一部機械,其中一人操作,其他人只能在旁觀摩,所以即使實習課每週排十五小時,但學生學習操作機械的時間有限。
瑞士籍葛士賢老師認為這樣難以培養扎實的技術,在他大力主張推動下,白冷會亦經過深切檢討,才有其後的改制。之後王志遠校長依照白冷會共識向教育部提出計畫,獲准試辦,公東高工於是在創校兩年後,廢除美國單位行業制,第三屆新生就改採歐洲學徒制,機工科由三年改為四年,招生五名;家具木工科仍維持三年,招生七名,貫徹小班制教學,學科與術科比重為一比三,實習課採行一人一機。至於新生入學考試,除了考國、英、數及理化外,還需加考技能測驗及口試。
為了與第一屆、第二屆所實施的美國單位行業制技職教育有所區別,對外一律以舊制、新制稱呼。當招生簡章印出來時,台東各界為之譁然!
想報考公東的學生家長不滿地說,鎮內中華路的理髮廳一次招學徒就不只十人了,這麼大一間教會學校才招這麼一點點學生!台東縣議會議長兼公東高工董事的許添枝先生,曾應縣議員及考生家長的要求,希望王校長考慮增加錄取名額,以利台東子弟就讀公東,造就更多工業技術人才。縣議會甚至作成決議,正式行文學校。
公東當然不可能妥協,錫神父認為要辦好教育,即使教會須挹注龐大經費也在所不惜,只要能讓青年學子學到扎實的技術,一切投資都是值得的。這次的學制變革奠定了公東高工技職教育訓練的基礎,在台灣技職教育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九六○年代學校開辦時四周都是稻田,公東成為台東最高建築。
[Not a valid template]↑ 教堂內僅有木頭、玻璃、清水模三種材質,營造樸拙靜謐感。
[Not a valid template]↑ 為讓弱勢學子學到扎實的技術,公東高工實施小班級的學徒制,白天課程以工廠實習技藝為主。
[Not a valid template]↑ 學子眼中的黃清泰認真而嚴厲,把全副生命都奉獻給教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