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活出尊嚴與價值

撰文/王思熙

【一】

前不久看到一則國際新聞,報導印尼一位一百四十多歲的老人,活得不耐煩的故事,大意是說:印尼爪哇有一位老人活了一百四十六歲,這位老人叫戈多(Mbah Ghoto),他的身分證明文件記載,他於一八七○年十二月出生。雖然印尼在一九九○年才開始記錄出生日期,而早前文件也曾出錯過。

但是官員接受BBC電視台採訪時說:戈多的文件是真確的,而他亦曾進行查證訪談,證明所言非虛。

戈多老人身體轉差是今年四月十二日的事,當時他被送到醫院治療。七天後,他堅持要出院回家。戈多的孫兒蘇恩托(Suyanto)對BBC說:「自他出院後,只吃了少量的稀飯,水也喝得很少。情況持續了幾天,直至他去世前,他都拒絕吃喝。」

去年,戈多接受BBC訪問時,曾談及他的長壽祕密:「我能長壽的原因是,我愛的人在照顧我。」

戈多每年都會被媒體報導,每次他都淡淡地說:「我其實不想活了,死掉多好!」所以他也被媒體形容為「被死神遺忘的人」。

在漫長的一百四十六年裡,戈多親眼目睹著四位妻子,十位兄弟姊妹和所有的兒女接連逝世。朋友和最愛的親人都不在了,讓他越來越孤寂。二十四年前他準備了棺材和墓地,到如今才派上用場。如果他的出生日期屬實,他刷新之前法國老婦人瑞蓋爾蒙(Jeanne Calment)一百二十二歲零一百六十四日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了。

「活得老,是不是就是好?」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好問題。自古以來,大家都在追求長壽之道,歷代帝王將相也不斷派人到「海外仙山」尋求長生不老仙藥,可惜都是有去無回。既然海外仙丹難求,於是轉而求助黃老煉丹之術,希望能從丹爐中煉出駐顏長壽的靈丹妙藥。遺憾的是,歷經了數千年了,這項願望仍尚未實現。

印尼長壽老人以平常心的方式活了一百四十六歲,在他往生之前的好幾年,都覺得自己活太久了,至親好友都不在了,他感到無聊,孤寂,長壽變成了他晚年的一種沉重負擔,一心求死。所以有人開玩笑地說:「他真的活得不耐煩了。」

沒錯,如果人能老而不死,不知道這個世界會變得怎麼樣?試想鰥寡孤獨廢疾者,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的場景會是怎樣?這或許不是一個「悲慘」兩字了得的吧!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醫療科技的發展,人類平均壽命已經大幅提升了,尤其已開發國家人民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而年輕人生孩子的意願又不斷下降,人口結構的新陳代謝趨緩甚或停滯了,「不生不滅的年代」果真來臨了,人口老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趨勢,台灣自然也不例外。

「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是宇宙的自然法則。因為有這個法則,萬物才會新新生滅,代謝不住;因為有成住壞空,才會有花開花謝;因為有生老病死,才會有代代相繼。我們真的難以想像沒有生物異滅的世界會是怎麼樣?也真的難以想像沒有生老病死的物界會是怎麼樣?浩渺的宇宙都還在不斷膨脹變異中,何況在宇宙中有如微塵的地球上的人與物呢?

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既然是自然法則,老死就是生命的常態了,我們都要如實的面對自然法則中的無常。生命實然無常,但既然活著,就要讓生命活得有意義,有尊嚴;要讓幼有所養,壯有所用,病有所醫,老有所終。

【二】

佛教《雜寶藏經》釋迦牟尼佛曾講述了一個「棄老國」的故事,把老人的照養問題赤裸裸呈現出來。故事大意是這樣說的:很久以前,有個國家名叫「棄老國」,該國規定家中老人都要由家人驅逐拋棄到荒郊野外,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如果違反這項律令,不論臣民一律處死,所以棄老成為每個家庭必須遵守的律令。

該國律令雖然嚴苛,還是有一位大臣不忍棄養老父,甘冒被處死的風險,在家中偷偷挖掘地下密室,將老父安住其中,恭敬孝養,因為這件養老的事情做得相當隱密,一直都沒有被發現。

一天,「棄老國」來了一位天神,出了種種難題,要國王做出正確回答,否則整個國家在七天之內,就會遭到覆滅性的處罰(考題與細節恕不贅述)。當時面對天神刁鑽的考題,群臣束手無策,於是國王緊急頒布命令,只要有人能解難題,除有重賞外,並可加官進爵。命令昭告了,全國竟無一人能有正解的答案。

國王心急如焚,群臣也憂心忡忡,此時,那位密闢地室,奉養老父的大臣,回家後眉頭不展地對他父親述說了天神出的難題與君臣的憂慮。大臣的父親以他的經驗與智慧,一次一次地將正確答案告訴大臣,由大臣轉告國王,再由國王作答,最後天神對國王說:「我出的難題,你都能一一地正確回答,從今以後,你的國家由我保護,不受外敵的侵擾。」

國王如釋重擔,召見了幫他解難的大臣說:「你告訴我的每一個答案是你自己知道的呢?還是另有高人指點?」

大臣說:「大王如果要讓我說實話,就必須讓我能夠無所畏懼地回答,不受到任何處罰。」

國王說:「你的功勞那麼大,獎賞你都來不及了,怎麼會處罰你呢?你就如實說吧,我一概不追究。」

大臣說:「大王有棄老的律令,臣家有老父,不忍遺棄,密藏家中地室孝養,天神難題的答案都是我年邁父親告訴我的,不是臣的智慧能及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還望大王廢除『棄老』的法律,讓每個家庭都能敬養老人。」

國王聽後,心生歡喜,於是通令全國人民應尊老敬師,以利益國家,如有棄養父母,不敬師長者,一律嚴懲。

這就是佛經裡的故事,故事的重點是要我們尊重師長,孝養父母,因為年長的人都有長年累積的智慧,不能夠任意棄養。

佛經裡有「棄老國」的故事,而現代的考古學者也在印度、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與地區發現了古代的棄老山、棄老洞或棄老窯,可見「棄老」的行為或許是古代貧窮的原始部落用來解決年邁體衰、疾病纏身、不事生產、消耗糧食、需人照顧,及拖累家人的老人問題方法之一。

三十多年前日本有一部《楢山節考》的電影,是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所寫的有關日本古代信濃國寒村棄老傳說故事,經改編拍攝而成的。大意是說:信濃國有個既窮又寒的村裡,人民生活非常辛苦,為了生存,賣嬰棄嬰的事情時有所聞,為了節省糧食,老人家到了七十歲,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丟棄,任其自生自滅。有一位年紀已經六十九歲的阿玲婆婆,體諒兒子的辛苦,在為兒子張羅了續弦,交代了家中一切事宜後,忍痛用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好讓自己看起來蒼老一些,再由兒子依習俗背著他到深山裡棄養,這樣就可以讓子孫們有多一口飯吃。電影情節非常生動感人,是貧窮人的悲哀,也是老而無用老人的悲哀,是現實生活中最殘忍的一面,看了讓人心酸。

【三】

時代日趨文明,棄老的情節或許在我們的社會裡不致出現,但人口老化帶來的層層問題,如影隨形,纏縛著每個家庭。年輕人為了生活而忙碌,對長期臥病在床,失能失憶老人的照顧,顯得力不從心,必須藉助公私立養老機構,或聘僱外勞照顧。

台灣的重疾老人,因為有外勞的照顧,讓子女們得以無後顧之憂,專心上班工作或打拚事業,如果沒有外勞的投入,台灣老人的問題恐怕更加難解,所以我們對他們應心存感恩,不僅不能歧視他們,更應善待他們。

台灣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嚴重問題,既然已成為全世界的趨勢,最終自己的老人還是要自己照護,於是政府就有了「長照2.0」計畫的出現,目的就是要整合社區資源,擴大服務項目,強化照護深度等作為,老人長期照護問題,總算被政府注意到了。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禮運.大同篇》裡,早就有了一個關於「理想國」的藍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是弱勢群體獲得妥善照顧的理想社會,它的照養包括了鰥、寡、孤、獨、廢、疾者在內。所謂的鰥是老而無妻;寡,是指老而無夫;孤,則是幼而無父;獨,是老而無子;廢,則是指身軀殘缺;疾,就是有病在身。這些都是社會上最弱勢的群族,必須能得到妥善的照顧。可惜這樣的理想國,距離我們還相當的遙遠,「長照2.0」雖然企圖朝這個理想國邁進,但以現實的社會環境與氛圍來看,這樣的理想國恐怕還是可望不可及的。

《孟子.離婁下》有這麼一段話,也值得我們省思: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上述的五種不孝,三項是不顧父母之養,一項是讓父母蒙羞,另一項是危及父母。這些都是衡量孝與不孝的重要指標,生命要活得有尊嚴,有意義,生命的尊嚴在於品質與關愛,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與付出。如果我們的每個家庭都能善盡孝養父母的責任,那麼日本《楢山節考》電影裡的棄老情節,就永遠不會在我們的社會裡出現,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也會減緩許多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