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奕緯(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幾近荒廢的聚落,僅餘數根鋼筋裸露佇立。在荒煙漫草間,一群師傅帶著重拾歷史記憶的心情來到此處,剝開厚重的水泥牆,翻尋埋藏在裡頭的年代,他們是古蹟磚牆修復師。
師傅們檢測建物使用的技術,推測過往生活的蛛絲馬跡。為了讓後人追憶昔日榮光,他們修舊如舊,有時殘跡保留,他們不僅用藝術展現古蹟風采,也代代傳承工法給學徒,保存文史遺產。
林大緯成立的「原儀古蹟修復」便是這樣的一組團隊,他除了出書描寫曾經手的案例,亦受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全書」之邀,參與古蹟辭條撰寫工作。
研究所時他師承教授徐裕健,身為古蹟評鑑委員的徐裕健是文史老推手。林大緯在最初便參與他的古蹟保存計畫,爾後進入施工現場手作,進而建立團隊。如今他指導學弟,將傳承自教授的工夫,透過書寫及現場指導,讓知識積累流傳。
還原建築舊風貌
一九八二年《文化資產保護法》正式施行,後於一九九七年增修容積移轉條款,鼓勵國人重視古蹟保存與修復。另外在二○○二年因為九二一大地震的關係,政府緊急修法讓許多未經指定的史蹟受到法規保護,並將「歷史建築」歸入類別,文建會為主管機關。從此文史古蹟議題進入公民視野,各家單位蓬勃發展。
林大緯早期師承的做法是修舊如舊,盡量把當初建築的樣貌還原,讓後人有實體得以參照認識。另一派普遍認為修舊應如新,現代的工法也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不應該偽造成不屬於當代的技術。兩種沒有對錯,是對歷史記憶的保存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修復不是要讓建築物看起來像新的一樣,而是要能看得見真實。有時反而因為它的不完整而顯出價值,這正好印證了歷史的軌跡。依據時代做出材料上的區隔,這是為了讓後人了解彼此間有什麼樣的區別。」持不同意見的古蹟審查委員傅朝卿教授表示。
古蹟修復的過程,首先由政府劃定屋主房子為市定古蹟,任何修建、增建都需經過繁複嚴謹的行政作業才能動工,接下來會派遣技術團隊確認屋況與歷史價值,由建築師取得設計標案。
待到政府撥出預算,營造商取得標案後再委辦事務(如外牆整修、油漆、泥作、瓦片、彩繪、機電配置)給下游的承包商。而林大緯的工程團隊,便是處理外牆修復及建物結構評估的承包商。
林大緯接到案子後,會先做場勘,帶齊工具後檢查此區是否有古蹟的價值。面牆年久失修,原先的一抹紅牆早已化作水泥不規則波浪狀,他便拿出工具緩緩鑿開水泥,若是不小心,極有可能傷害裡頭的磚塊,或使磚塊形狀參差,上述探測方法稱為解體調查。
判定完畢後,便使用高壓水將面牆水泥沖洗,加入調配好的藥劑,細心清潔剩餘水泥,此外,還得評估穩固與否,適時地加入鋼構支撐,所以需了解基底深度狀況,再進行補強。
過去調配藥劑的技術不如現今成熟,水泥容易殘留在牆上,使得紅磚色澤偏淡,並染上一層不均勻白灰。但這也是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即使是修復也留下了歲月痕跡。
修復師林大緯會與建築師評估施工方式是否可行,建築師僅參與討論,而不會加入施工,一面牆保留的殘舊程度、仿古樣式則由建築師與上級討論後決定。修復師會先「試做」一小面牆,待上級點頭敲定後才大規模動工,委員和學者負責審查修復情況。在一、二十年前古蹟修復的紀錄不受重視,頂多是施工人員隨手拍照,而今已有團隊記錄下修復古蹟的過程,並在完工後公布在政府網頁。
古蹟牆面修復術
「怎麼修牆壁?就是把它當成一幅畫!」徐裕健老師曾指著一面舊牆教導他們。
將古蹟「恢復到特定年代」或「原有風貌」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某處進行修復工程時,只要磚牆仍在,就必須得進行這項「去角質」,也就是除垢的動作。而且磚牆是最顯著的指標,一般民眾觀看建築的最初印象。
汙垢包含灰塵、苔類、油汙,自然生成的碳化物、鏽化物,以及人為添加的各種裝飾用漆料、塗料、防水材料等,以司法大廈上的石頭漆來說,它是一種混和樹脂的高強度厚層漆料,功能為美觀與防水。
剝開這些厚度最高達一公分的人為材料,就能見到裡頭的自然石材。施工時為了避免傷害石材,人員會用小鑿子配合鐵槌敲擊方式將石頭漆逐層去除,遇到裝飾圖案就更費工了,年代久遠容易受到外力破壞,所以必須換更小的鑿子。有些古典柱飾,還得花上三天的功夫才能完工。
剝開外層,除了看見真實的石材,還能看見當年的補丁處。人員在最後會上一層外牆防護藥劑,色澤因而增深,有些石材因為風化關係而呈現烏黑顏色,是無法還原的部分,所以會予以保留。一般來說,日照面的風化程度較為嚴重,外表坑坑疤疤的是天然石材,表面潔淨不受風化的,則是人造石。
「除了去角質外,建築還需要打針。要把『藥劑』打入建築結構體內部做補強。」林大緯說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松山菸廠的牆面傾斜,需施以結構扶正工程,將建築物彎曲、傾斜、位移的部分予以導正。師傅將千斤頂固定於圍牆後側,輔以鋼構造作為臨時支架平衡兩面,以免施工時受力不均,而造成坍塌。
[Not a valid template]↑ 剝皮寮的西側修復工程區域,為林大緯施工五年的市定古蹟,國片《艋舺》在此拍攝,吸引遊客駐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