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盛夏的南台灣,廣達八公頃的光采溼地園區,閃閃發亮的光電板與周邊養殖池水光交相輝映,彷彿國境之南的一顆明珠。
一群前來參訪的幼稚園小朋友,雖然仍稚嫩懵懂,卻在導覽志工生動的解說下,交頭接耳,煞有介事地互相提醒:「把陽光存在太陽能板上,就不怕沒有電囉!」一顆顆節能減碳的種子,隱然在幼小的心靈種下。
這裡是屏東縣的林邊鄉。二○○九年,莫拉克颱風來襲時,因為位處河川的出海口,這個以養殖漁業與栽種蓮霧為主要產業、向來就有地層下陷問題的村落,幾夜的強降雨,讓它雪上加霜,不只堤防潰決,抽水站癱瘓,全鄉對外的通訊,也一度中斷。
「長達四十五天,林邊都泡在水裡。」主導光采溼地成立的關鍵人物、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錦超,本身是一名牙醫師。回想那一段期間,他不禁搖頭,因為機電儀器損壞,無法發電,手機不通,「聽說外面運了一百多個屍袋進村子,我卻無法求證,只能掉淚。」
陳錦超生平第一次見識到極端氣候的威力,而且是以如此殘酷的方式。也因此,儘管曾因「花現林邊文化節」而在社造界名噪一時的林邊,之後因成員各自面對不同困境:有的家務忙碌,有的陷入疲乏低潮,有的面臨生涯轉換……而沉寂了好些時日,但為了避免同樣的悲劇再度上演,半是熱血半是情勢所逼,他還是與其他伙伴重拾過去累積的社造能量,為解決這個社區空前未有的新挑戰而努力。
「地層下陷地區要避免淹水,最好的方法,就是廣闢滯洪池。」陳錦超說,所以幾經與縣政府商議並且獲得支持的他,先是挨家挨戶地募款,購買廢耕地;跟著也是林邊人的前縣長曹啟鴻,剛好提出針對屏東縣沿海各鄉鎮而設計的「養水種電」方案,認為開闢溼地的同時,也該透過太陽能發電,尋求能源自主,才不會一旦颱風造成斷電,林邊馬上就變成孤島。
二○一二年,光采溼地首度對外公開之際,由屏東縣政府在園區內建置的再生能源微電網,除了太陽能發電已足夠園區自用,並且孤島運轉可達七十二小時外,其他的小型風力、氫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也紛紛在此有規模不一的實驗,讓溼地成為名符其實的「智慧微型電網示範園區」。更可貴的是,建置電網的雖是縣府,但園區從草創到維護,卻全賴社區志工的投入。
國中退休老師鄭慶堂,也是林邊社造的一員。被暱稱為「王牌」導覽志工的他說,園區草創時,一片荒蕪,是多達兩百多名的志工,除草的除草、搬石頭的搬石頭,接著又透過種樹、養魚等活動,一步一步,讓它有了如今溼地樂園的面貌。
「不只如此,我們種的樹,都是適合鹽化土壤的欖李、紅海欖、海茄冬等;放養的魚,也是虱目魚、石斑、草蝦、文蛤、鯛魚等廣鹽類魚苗,」鄭慶堂說,養殖一直是林邊的主要產業,但為了穩定漁獲,業者不免必須添加會汙染水質的飼料,所以園區的存在,「剛好可以當作一個示範,教育民眾,只要水池裡的生態控制得當,就算不放飼料,魚也會長得又大又好。」站在微風陣陣的園區裡,鄭慶堂指著在波光粼粼的水池裡、自在優游的魚兒們說。
從林邊回顧台灣社造
二○一五年,憑藉眾人的努力,林邊不僅逐漸走出莫拉克的陰影,光采溼地也在APEC能源智慧社區的競賽裡,一舉擊敗二十二個會員國、超過四百件的提案,榮獲智慧電網類的銀質獎;在社區居民為此雀躍不已的同時,「林邊的例子,也是地方以一己之力,對已經兵臨城下的極端氣候,有所回應的極佳範例。」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曾旭正,長期關注社區議題,他表示,不管天災或人禍,隨著台灣風險社會的特質越來越明顯,林邊的故事,說明了社區做為國家的最小單位,在災難來臨時,往往逃無可逃,受到最直接的衝擊;但同樣的理由,也讓它成為國家因應風險時,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線。
所以自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於一九九四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一系列的方案以來,政府的相關政策,可說未曾中斷。二○○三年,它被提升為國家級的「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二○○五年初,有鑒於健全的社區為台灣社會安定的力量,行政院推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台灣各社區發展的目標。
「行政院旗下的各部會,幾乎都被指派了大小不一的社造業務。」呂嘉耘目前服務於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工作內容即受理縣境內各社區營造的提案。
她細數,例如地方消防屬警政署的業務;老人健康、防範登革熱、腸病毒等是衛福部的職責;營建署負責打造城鄉新風貌;農委會主管農村再生;林務局以山林社區的林務案件居多;內政部推行「社會福利社區化」;經濟部商業司推動「形象商圈」與「商店街」,原民會與客委會各有其特定服務的族群……。
「對政府來說,社造是官方與民間的協力。比較起其他的業務,它的預算,不過是各部會內的九牛一毛,只是它除了能直接拉近中央與地方的距離外,也有利於政府與社區的雙向溝通。」呂嘉耘進一步指出。
儘管如此,面對琳瑯滿目的社造項目以及經費補助,台灣達二十多年的社造之路,成功的案例有之,失敗的也不少;更多時候,只因社造屬於地方性議題,不受媒體關注,在缺乏監督之下,時有地方派系把持、黑金介入之說;要不就是地方政府首長挪用中央補助經費,社政(社區發展協會)與民政系統(鄰里)相互扞格,導致許多社區不是改造無門,無力解決環境、老人、安全等基本的問題,就是一股腦地跟風,事情挑省力的做。
牆壁彩繪就是一例。自從台中的彩虹眷村、台南的土溝、雲林的頂溪因為漂亮生動的塗鴉贏得矚目,吸引遊客參觀,不少社區也依樣畫葫蘆,紛紛跟進。但光是塗鴉,卻忘了回頭挖掘社區的內涵,省視地方自身產業、文化與歷史的根由,除了彩繪內容空洞外,社區的特色也依然模糊。
「曾經有一個社區,牆壁上畫了Hello Kitty、皮卡丘、海綿寶寶、櫻桃小丸子……簡直是集卡通人物之大成。」一位不願具名的社區文史工作者表示,後來是因為侵犯著作權法,遭人警告,該社區才把塗鴉全部洗掉,「而在塗鴉消失之後,社區也被打回原形,又落到原來單調、乏味、一無所有的境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廢耕地整建成的光采溼地可蓄洪,屋頂的太陽能電板可發電,不少鄰近學童前來參訪。
[Not a valid template]↑ 社區教育連結居民與鄉里。台南社大以村廟為基地舉辦武術課,是為「大廟興學」。
[Not a valid template]↑ 社區長者指導下,新港青年志工建造傳統農田工寮「雙合寮仔」。
[Not a valid template]↑ 不同教育社群進行不同串連。以竹科工程師為主的家長,自組課後讀經班。
[Not a valid template]↑ 盛夏中的新港,退休長者趁著夕陽西下來到「1/2自然農場」,照顧自己的作物,滿足食安的同時,也充實在地老化的內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