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全球減碳里程碑 氣候峰會的共識與共行

撰文/吳郁娟

議場景一:「主席,若照您這樣的議事流程,這份文件草案可以直接送到地獄了。」V國代表用優雅的語氣表達不滿立場。

不消一秒,A國籍會議主席立刻回應:「那我們一起往地獄去吧!」聽起來反嗆意味十足的語言,卻讓全場近百國人士忍俊不禁,爆出笑聲。主席利用全場的笑聲緩和了緊張氣氛,高竿!

會議場景二:「各位抱歉,會議室椅子不夠,已經請工作人員協調搬椅子進來。」主席團的執行祕書在會議開始前以致歉的口吻宣布。

「沒關係,在我們國家,我們比較習慣坐在地上開會,沒椅子坐的女士先生們,我們一起坐在地上,這是太平洋島國習俗。」來自太平洋某島國代表輕鬆地發言。

會議場景三:「X國代表,從會議開始至今,你代表貴國的立場都在反對所有提案,我以主席身分建議你喝口水,休息一下。貴國可以反對談判案文,但請提出替代方案,或者找一個人替代你。」會議主席不疾不徐地說出這番話。雖然語氣和緩卻態度堅決,讓在場人士都感受到他的不悅。

「謝謝主席建議,我恰好口渴。」X國代表立刻回嘴。

這些場景都發生在氣候公約談判閉門會議。國際談判會議的氣氛大多都是嚴謹肅穆,有時還充滿火藥味,但也常出現各國因文化風俗的差異而延伸出的幽默小插曲。各國代表在會議桌上言語交鋒,即使劍拔弩張,絕不能忘記國際禮儀,還要輔以小幽默的用語,才是談判的最高境界。

氣候峰會看門道

這些談判代表們除了在談判桌上激烈交手外,因會議地點訴求「區域均衡」的潛規則下,每年得繞著地球跑。

從北歐丹麥,飛往中美洲墨西哥,接著到非洲的南非,然後往中東大國卡達,再抵達波蘭,後繞道南美洲祕魯,最終抵達法國──這可不是環遊世界的中獎機票,而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以下簡稱氣候公約)自二○○九至一五年,七年來的開會地點。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時,科學界還在爭辯氣候變遷到底是人類活動造成,抑或全球暖化只是地球千萬歷史之中的一小段歲月罷了。直到二○一三年,由上千名科學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才敢明白指出,氣候變遷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機率已達九成。然而這番以數千位科學家窮盡精力、花白了頭髮的研究結果,卻還是不足以讓各國齊心對抗這場氣候災難。

公約目前有一百九十五個締約國,持續不斷地在協商中,由於各國對於如何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無共識,尚未簽署正式條約或法律文件。締約國每年集會,選定一國擔任主辦國,並由祕書處協辦每年的締約國大會(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這二十一次的氣候公約會議成效如何,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觀點,但多數出席人員都同意去年底通過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有機會成為扭轉氣候災難威脅的起點。這條通往巴黎的道路歷經七年,可從第十五屆締約國大會談起。

二○○九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十五屆大會,是當時國際環境會議史上最多國家首長出席的會議,也創下氣候公約最多人出席的一次。原本各方期待通過一份氣候協議,以接續將在二○一二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該次會議卻在各國互指為密室協商下破局,美國與中國更是互相指責對方是導致會議失敗的絆腳石;中國認為,減排不應該抑制國內經濟發展,美國則認為減碳是全球都要共同參與。不歡而散之下,隱隱為後續幾年的氣候談判描繪出不樂觀的前景。

二○一○年,第十六次大會在墨西哥坎昆舉行。談判會場在特意的場地設計之下,明顯區隔政府代表團與市民團體的活動區域。市民團體的聲音被阻隔在遙遠的談判會場之外,形成詭譎的氛圍。前一年哥本哈根談判破局後,這年各國代表在談判桌上,言語交鋒更加激烈。本次會議成立綠色氣候基金(The Green Climate Fund)的融資與募集草案,確立已開發國家必須提供必要資金給予開發中、低度開發國家,以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降雨稀缺導致的飢荒,使得索馬利亞難民必須逃往肯亞等待安置。(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全球暖化恐造成冰川消融,影響生態。攝影師記錄了阿拉斯加繆爾冰川(Muir Glacier)在一九四一年(左)和二○○四年(右)的差異。(左圖/World Data Center for Glaciology/ Ulysses William O. Field,右圖/World Data Center for Glaciology/Bruce F. Molnia)
[Not a valid template]↑ 巴黎協議將成為各國減碳的規範,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但無法自外於國際趨勢,勢必要推動高排碳產業轉型。圖為雲林縣麥寮六輕廠。(攝影/齊柏林)
[Not a valid template]↑ 近年,台灣許多縣市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減碳計畫,例如高雄市就致力於低碳城市的實現,整合單車道輕軌等大眾交通系統。(攝影/劉子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