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低排碳是當今已開發國家的努力目標:在製作本期【宜居家園】〈低排碳通勤〉的報導時,從發想到採訪,著實與同仁做了不少回費勁的溝通:首先是「通勤」,這是指上下班與上下學,這涵蓋了每日固定時間內數百萬人次的運輸往來;再來是公共運輸系統與個人交通工具,因為兩者容易與日常生活混淆,並不是假日騎單車出遊,就是節能通勤。以單車來講,同仁總是拿YouBike來回應,更說YouBike的每日十次週轉率是全世界最高!殊不知仔細推敲YouBike的騎乘多的是休閒而非通勤。更無法應付同時間數十萬計通勤族的上下班需求!就如同封面淡水河上關渡大橋的每日縮影:在快慢車混行的車水馬龍危險車道上,右邊的自行車專用道卻是孤獨的單車騎士,以他的裝扮,也不像是通勤一族。細推敲這張照片,大概就可知道台灣在單車文化的推廣下很是偏頗。別人將單車視為交通工具,但我們則是休閒工具,我們點綴式的設計單車專用道,但多在風景明媚處。所以想靠單車來當成低排碳載具的作法,有點馮京當馬涼!
以《經典》二○八期所報導的〈荷蘭單車文化〉一文,即約略談到荷蘭人認為七點五公里以內的短距離旅程都應該由單車來運作。政府所投入的不僅是優良的單車基礎設施,更將單車與公共運輸系統做聯結設計,讓單車負起公共運輸工具的接駁與轉乘功用。這也是在台北甫結束的「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受邀的荷蘭公共運輸專家范德彼博士不諱言地點明:台北市「三橫三縱」自行車網或是倫敦的自行車快速專用道(Super highway),立意雖然良善,但優先順序都搞錯了。從推廣綠色運輸角度,應該先推廣社區到捷運站的自行車道,再推動市區的自行車路網。如何鼓勵大家在七點五公里內用單車到車站,再從車站到上班上學地點,才是最有效的低排碳通勤方式。而衍生的最重要思維是如何將單車的使用位階,在軟硬體上如體制內的學校單車教育、單車專用號誌與專用道到大容量單車停車場等,儘快地提升到一般開車族的地位水準。
台灣追求低碳是未來唯一方向,從單車製造大國轉型成使用大國並不是一蹴可幾,挑戰荷蘭高達百分之二十五的單車通勤比例(台灣現今才是百分之四),應該是全民共識的目標!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