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我只希望能夠全家人在一起,但現在我做不到。」在土耳其蘇丹加濟市(Sultangazi)街頭,身形瘦小,眼神中帶著憂鬱的阿瑪德激動地對我說。現年四十三歲,有五個小孩的他,從敘利亞大城阿勒坡(Aleppo)逃到土耳其伊斯坦堡已經兩年了,當初仲介以每人一千五百美元的代價,承諾安排一家七口前往德國投靠姊姊,但一到土耳其,收了錢的仲介竟消失無蹤,阿瑪德只好花光最後的積蓄,先讓四個孩子到德國,自己與妻子和最小的女兒則留在伊斯坦堡與另一個姊姊同住。
在我們碰面的這一天,他與家人一起前來領取救濟物資,儘管談到戰火下的家鄉與逃難過程時,每人臉上都浮出不安的眼神,彷彿那段如夢魘般的記憶又襲上心頭,但當我提出幫他們合影的要求時,每個人還是努力堆起笑容,除了阿瑪德。或許這對他來說,永遠不算是一張家庭合照。
難民潮衝擊土耳其社會
在土耳其,有兩百多萬與阿瑪德一樣為逃避戰火而來到土耳其的敘利亞人,光是在人口僅六十萬的蘇丹加濟市,就聚集了將近十萬名敘利亞難民。由於這裡的產業大多是傳統小家庭工廠,例如製鞋或車縫,做黑工的機會較多,吸引難民聚集,而與慈濟基金會合作的當地人士主麻(Cuma)老師也正好是此區居民,因此列為重點物資發放區域。
自二○一一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已有二十萬人在戰火中喪生,總計高達四百萬人成為流離失所的難民。與敘利亞緊密相連的土耳其,由於彼此之間並無海洋隔離,地理位置的特性,被難民視為進入歐洲前的跳板,從內戰剛爆發起就不斷接收敘利亞難民湧入。
至今,土耳其在難民問題上已經花了四十五億美元,建設了二十七座難民營,設備較鄰近中東各國更好。雖然土耳其人與敘利亞人同樣信仰伊斯蘭教,但根源於阿拉伯文化的敘利亞人,在許多層面仍與土耳其人有所差異,最大的問題在於兩國語言不通,容易導致隔閡與摩擦。
土耳其對受難的鄰人伸出援手,是人性上的展現,但難民潮帶來的痛楚和後續衍生的問題,無法被掩蓋,例如某些邊境城鎮的難民人數,已經超越了當地住民。
雖然土耳其法律禁止沒有許可的外國人在此工作,但並未真正強力取締。即便如此,非法打工的敘利亞難民依然無法取得工作保險,且工時超長。人數不斷上升的難民,考驗著土耳其的財政能力,雖然大量難民代表著龐大的勞動力,但也直接衝擊本地就業市場。有的工廠只需花費每月七百到一千三百里拉,就可以聘用一個敘利亞難民,而土耳其人的基本工資是兩千里拉,這導致本地人口失業率上升。無法找到工作的難民可能淪於路邊乞討,造成的社會問題更大。
位於伊斯坦堡的經濟與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席西南‧屋根(Sinan Ulgen)表示,許多人都在試著理解土耳其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但現在就是極限了。」特別是隨著十一月的選舉到來,難民相關的議題都被放上檯面,其中原本要給予難民工作權的計畫,因遭到反彈而被擱置,理由即是土耳其正面臨收容了兩百萬難民所產生的龐大經濟壓力。
此外,歐盟各國的難民政策也會影響土耳其。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資料,截至二○一五年九月,有將近四十萬敘利亞人向歐盟二十八個會員國提出庇護申請。雖然部分國家如德國總理梅克爾公開呼籲各國接納難民,但面對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歐盟各國政府和民間社會已經出現意見分歧,許多歐洲民眾質疑新移民會對本國就業、教育以及社會福利帶來影響;一些新的歐盟會員國如匈牙利,甚至關閉邊境拒絕更多難民進入(參見《經典》二○七期〈歐洲難民危機進行式〉)。
若歐盟各國拒絕接納敘利亞難民,持續留在土耳其的難民,將會更大程度地衝擊土耳其社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慈濟在土耳其的援助】
慈濟基金會援助土耳其的歷程始於一九九九年的大地震。該年八月,土耳其西北部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四級強震,震央Izmit市距離第一大城伊斯坦堡僅約五十五英里。震災造成一萬七千人喪生,超過五十萬人無家可歸。慈濟基金會隨即前往伊斯坦堡勘災及發放物資,並與當地台商胡光中合作,在歌覺市(Gölcük) 為地震災民蓋了三百戶大愛組合屋。
信仰伊斯蘭教的胡光中先生跨越宗教隔閡,在地震援助之後持續與慈濟基金會合作。有鑑於敘利亞內戰後大量難民湧入土耳其,自二○一四年九月起,慈濟陸續在伊斯坦堡附近難民聚集的蘇丹加濟市(Sultangazi)、阿爾納武特市(Arnavutköy)進行數次大型物資發放與家戶訪視,了解難民需求,並與當地政府、教育局合作辦學。
此區域居民多為藍領階級,種族組成複雜多元,包含來自保加利亞、前南斯拉夫地區的移民,以及突厥人、庫德族人和少數族裔阿萊維(Alevi)人。慈濟援助成立的滿納海(Menahel)中小學,提供敘利亞難民兒童就學機會,目前共有兩個校區、學生一千七百人。
(資料來源:慈濟基金會、維基百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難民家庭在伊斯坦堡的車流中乞討,手中紙板以土文寫「飢餓」。(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慈濟基金會在蘇丹加濟市菜市場提供物資發放,入口處擠滿了等待領取生活所需的難民。
[Not a valid template]↑ 穆罕默德胡笙一家人擠在狹長的小客廳內,兩個孩子原本不得不去做童工,參與慈濟助學計畫後,終於得以脫離工廠,回到校園。
[Not a valid template]↑ 來自阿勒坡的阿瑪德一家人徒步前去領取救濟物資。為了讓四個孩子先前往德國,花光僅存積蓄的他,正在伊斯坦堡努力生活。以歐洲為目的地,家人分離四散,成了每個敘利亞難民家庭的縮影。難民身分、文化差異與生存下去的壓力讓他笑容不再,但努力讓全家人再次團聚,成了阿瑪德最大的心願。
[Not a valid template]↑ 慈濟志工在朝陽下,前往難民家中進行家庭訪問,了解各難民家庭的實際需求,希望能提供最適切的援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