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記憶】舊城之死與重生 從台中中區看台灣舊市區瓶頸與出路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出火車站,一幅台灣各大小城鎮站前常見的景象迎面而來:四面八方的人潮熙熙攘攘,長途客運、市區公車、計程車、私人小客車、摩托車,加上最近剛上路營運的快捷巴士BRT……充滿活力地輪番上陣,圓弧狀的廣場周圍交通打結,行人不時驚險地橫越車陣。

鐵道旁的高架化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巨大鋼管橫過天際、地上被挖開一個個大窟窿,有著紅色磚牆、白色雕飾、高聳尖塔的車站站體矗立在湧動的喧囂中,像是落入凡間的貴族,勉力保持近百年的古典身姿。

繼續往前走,站前的喧囂逐漸淡出,街道荒疏、人車零落,電影院、舞廳、百貨商場的斑駁字樣讓人依稀能感覺到往昔的熱鬧繁華。只是許多已成空盪廢墟,有的建築物殘破程度彷彿遭到戰火劫掠,有的上頭已長出草來,植物恣意蔓延,人類離去,自然重新掌權。

這裡是台中中區──台灣老舊市區普遍發展停滯的縮影,沒落與蕭條更是其中之最。

重新認識「禁區」

綠川悠悠地流過中區,雖然飄散些許異味,一群年輕人仍精心擺出攤位,除了手作藝品,還有關於植物、推廣閱讀、倡議保存歷史建築等,傳達對環境的關注與生活的想像。規模不大,依傍著河與橋,笑語聚攏,不時傳來新手媽媽懷中嬰兒的咿咿啊啊,在衰老凋零的周遭環境之中,這群青澀純真的臉龐顯得特別鮮明。

這場週日的小市集,是「生活在舊城的30天」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講座、展覽、讀書會、音樂會等不同的活動在台中中區發生,而讓人們彼此交會的所在,圍繞著一座兩層樓、荒廢已久的老房子展開。

去年底,兩個才剛從台灣大學畢業的「七年級」女生回到家鄉台中,大膽地在沒落已久的中區成立「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將一棟有七十幾年歷史的「白律師事務所」轉變成讓年輕團隊或自由工作者進駐的工作空間,在裡面可以共享資源、分擔租金並有許多交流激盪的機會,包括策畫、參與這一個月不間斷的活動。

此一通稱為Coworking的模式在歐美國家已行之有年,兩位共同創辦人邱嘉緣與張佩琦從大學課堂上一門關於「社會企業」的課程開始。是什麼機緣使他們實際付諸行動,人生第一回創業就在現階段台中市最蕭條的中區?

「以前我奶奶家就住在這邊,小時候常經過台中公園或青草街一帶,過年時則會去興中糖果街買戳戳樂或煙火,後來有陣子常有治安不好的新聞,長大後就很少來,覺得是一個破敗、危險、不能輕易踏入之地。」邱嘉緣說。即便高中以前都生活在台中,中區對她以及許許多多台中人而言簡直是「禁區」。

直到她們參加「中區再生基地」的培力工作坊,經過幾個月的走讀、課程、在地訪談,才重新認識這個地方。中區再生基地成立於二○一二年,致力於建構舊市區再生願景及發展策略,除了結合設計教學、帶領年輕人重新認識舊市區之外,更以研究調查為基礎,提出行動方案,並藉由展覽等活動,扮演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近年已成為轉化舊市區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道。

當年輕靈魂飄進老舊軀殼

「中區的土地太細分化,房產繼承人常常就有十幾個。早期住在這裡的居民作生意賺了錢或房子住不下,許多都搬走或移民國外,房子破舊甚至被火燒了,後代難以處理也不缺錢,就乾脆放著不管。對建商而言難以整合、無利可圖,卻因此躲過快速開發的命運。」中區再生基地總監,同時也是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解釋。「也因此可以進來嘗試做點事,與其讓房子一直丟在那邊,倒不如我們扮演一個平台。」中區再生基地期待在中區能扮演媒合者的角色,成為老房子再利用在設計規畫、使用方式、進駐者與資助者等各個面向彼此合作的管道。

好伴共同工作空間即是透過中區再生基地的協助,才在現在的房子落腳。「我們都覺得是這棟房子選了我們。」邱嘉緣笑說,談起尋覓空間的過程,可說是一段「科技奇緣」。這棟在民族路上的空屋,跟中區許多的老房子一樣蒙塵已久,無生氣的騎樓停滿機車,一開始循著門上的電話打給仲介,沒想到太久沒租出去,承辦人已離職、鑰匙也找不到,後來中區再生基地想辦法查出屋主姓名,用Google搜尋到他的臉書帳號,才順利聯絡上第三代繼承人。

由於九二一大地震的毀損,加上前一承租人用作倉庫,老屋只剩立面混凝土維持原樣,室內包括屋頂已都改成鐵皮,原本屋子後方的小天井被蓋起來,整修時重新切開屋頂一角,引進自然光才讓室內掙脫陰暗。為了節省經費,他們將舊物回收再利用,並全程自己動手裝修、整理地板、組合家具。如今推開有著木窗的大門,活潑的氣氛隨著一樓的活動展演與二樓小單位團隊的工作節奏,緊密而自由地流動著。

亟待「再造」、「活化」、「更新」的背後,反映的是整個區域長久累積的沉痾,要理解為何台中舊市區落入如此境地,以及尋求恰當的解方,必須先回到這座城市的開端。

「中區真正價值,是其空間結構的特殊性,這裡是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設計出來的城市!」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劉曜華指出。早期台灣的城鎮多靠河流、海港發展起來,如清領時期的「一府二鹿三艋舺」莫不都是因為水陸交通貿易而興起。雖然劉銘傳派駐台灣時,曾於一八八九年選定台中建立省城,但隨著人去政息,建城計畫在一八九一年遂被放棄,一八九四年將省城移於台北,正式確立了台北的政治中心地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中區再生基地進駐第一銀行舊址,肩負舊市區再生策略的重任,雖然舊空間功能不再,一座理想城市的願景正在其中醞釀。
[Not a valid template]↑ 曾經商業蓬勃的台中中區有許多百貨商場聚集,綠川旁的千越百貨內部破敗空盪,只能想像往昔熱絡。
[Not a valid template]↑ 繼二○一二年的宮原眼科一砲而紅,在地業者再次將荒廢的第四信用合作社打造成別具特色的餐飲空間,保有斜面遮陽板的現代主義精髓,在燈光映射下,夜裡展現穿透的空間感。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中西區的自來水公司舊宿舍荒廢多年,重新整修打造後,媒合青年創業者與傳統製造業進駐,展現出除了拆除改建大樓,舊空間新生的可能。
[Not a valid template]↑ 新手書店為范特喜媒合的店家之一,原址為違章卡拉OK,店長鄭宇斌期待閱讀成為點亮街角的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JESSE 說:

    熟悉的中西區,國小時期的大都市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