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第119期精彩內容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空中鳥瞰震央區汶川縣映秀鎮,高山峽谷之間的道路橋斷、地裂;建築倒塌。四川大地震的巨大破壞力,致使五萬五千七百四十人的死亡數據仍不斷攀升。

【災難現場】
天地一慟
四川大地震

資料彙整/童貴珊

災後次日的都江堰市,軍人冒險在瓦礫中搶救生命,罕見的災難與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的重災面積,巨大破壞致使五萬五千七百四十人的死亡數據仍不斷攀升。

【災難現場】
見證苦難
四川災區日誌

撰文.攝影/蕭耀華

第二重災區什邡市的紅白村內一所學校瞬間倒塌,前一刻還在教室裡上課的兩百多名學童,頃刻間,逾半數孩子慘遭活埋。與汶川僅一山之隔的什邡市災區,多數建築坍塌,至今仍無法估計確實的死亡人數。

【災難現場】
悲憐佛陀的子民
緬甸納吉斯風暴人道救援

撰文/潘美玲

五月二日,時速達兩百一十五公里的熱帶氣旋納吉斯,掀起了三點六公尺的巨浪,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高達四百六十六人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頓時成了一片水鄉澤國,初步統計受災人次達十三萬人。

【糧慌特別報導】
米穀大視野
全球糧食的生產與分配

撰文/黃同弘
攝影/王志宏

衣索比亞農村似乎停留在中世紀,驅趕牲畜踩踏收成的麥穗,是當地最常見的打穀方式。在全球糧食體系中缺乏的並不是糧食的增加,缺的是窮國糧食自主的保障,缺的是赤貧人口革新農業的微薄資本。

【糧慌特別報導】
肚子裡的大問號
台灣會不會有缺糧的一天?

撰文/潘美玲

隨著台灣農村蕭條沒落,青壯人口外流,農地面積幾乎減少了一半,雖以農業餵飽人民的功能未廢,但面對世界糧價高漲,如果沒有相對的因應政策,失去了糧食自主權的台灣,還能誇下糧安絕對無虞的海口嗎?

【糧慌特別報導】
當農民不種稻米
雲南西雙版納稻田縮減紀實

撰文/孫敏
攝影/劉世陽

中國近十年來,稻田種植面積急速縮減,平均每年減少一千四百二十五萬畝,以雲南米倉西雙版納為例,水田幾乎全被香蕉園取代。在全球米價飛漲的今日,糧食危機是否正悄悄侵襲中國?

【台灣外來種】
入侵紅火蟻
地下小霸王

撰文/居芮筠
攝影/蕭耀華

兩隻入侵紅火蟻藉由觸角交換訊息,從南美洲到台灣,紅火蟻適應力佳,職蟻負責照顧蟻巢內其他成員,以及抵禦外來威脅,攻擊性強。對國內生態和經濟環境,造成不小的衝擊。

【大島系列】
雲霓已至 甘霖未降
賽普勒斯的統一之路

撰文/陳世慧
攝影/安培淂

自賽普勒斯分裂為南、北以來,雙方政經發展懸殊,卻一致期盼統一的到來。從第一個綠線檢查哨開放後,雙方敵意驟降,和解氣氛陡升,只是內戰遺留的諸多問題,像乾涸的天空堆滿積雲,和平甘霖,仍未降臨。

【編者的話】 撰文/王志宏
【經典人生】 素樸生活紓危機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 天災正在考驗人性 撰文/王思熙
【杏林筆記】 教醫學生人文關懷的省思 撰文/賴其萬
【科學手記】 蝴蝶與颶風 撰文/江才健
【經濟學人】 教育管制下的扭曲 撰文/周添城
【糧慌特別報導】一株稻種下蓬萊史 台灣水稻發展概述 撰文/居芮筠
【糧慌特別報導】油箱或肚皮 變調的生質燃油 撰文/楊駿北
【糧慌特別報導】餐桌上的革命 細究飲食成本論 撰文/潘美玲
【經典書摘】 三杯茶 撰文/Greg Mortenson、David Oliver Relin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