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證嚴
近年來,山區過度開發,動輒傳出土石流災情;因垃圾阻塞而釀災,都需要我們重視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
在新北市有位洪居士,自幼於觀音山腳下長大。某次聽朋友抱怨:「觀音山頂無遮蔭休息處,不想去那裡。」他發願在山上種樹;二十年如一日,如今山頂已是綠蔭成林。他說:「師父說:『樹是保護地球的菩薩。』我多種一棵樹,就等於多一位菩薩呵護大地。」
疼惜大地、保護樹木的觀念,應向下扎根。不久前,台北市景美國小舉辦為大地慶生、護樹等活動,教育學生重視環保。從前的社會,每到黃昏就家家戶戶聚集在大樹下話家常,悠閒又溫馨。而今現代的都市為了發展,許多土地已被水泥、柏油覆蓋,導致土地無法呼吸,樹木也無法伸根、茁壯;還有更多樹因建設而遭到砍伐。
其次,垃圾問題也不容小覷,不僅汙染大地、空氣,連海洋也成為垃圾場。試想,所謂的「垃圾」,在未成為「垃圾」前,也是人所愛、所用的物品,被丟棄後就成為問題。尤其隨著工業、科技的發達,物品多由石油加工而成,如塑膠瓶罐,難以自然分解,加上人們不斷地消費購物,汰舊換新,而產生更多廢棄物。
垃圾問題的嚴重,以塑膠袋為例:在台灣,每年約使用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回收的不到百分之十五。許多環保志工不願廢棄的塑膠袋任丟棄而堵塞水道,逢雨釀成災害,甚至汙染大地,儘管回收效益不高,仍抱持著「人家不要的,我們回收;人家要的,讓人家回收」的精神做環保,並宣導少用塑膠袋。
曾有位環保志工分享:他到某機構協助回收資源,很開心地將整袋回收物帶回慈濟環保站整理;雖然當中不乏殘餘的飲料或汙物,但是他仍然一一清洗,並與該機構員工們歡喜地互動,推廣「清淨在源頭」的理念;而後他們也能隨手清潔,維持回收物的乾淨。
慈濟的環保志工們,不但珍惜資源,還將髒汙、雜亂的寶特瓶洗淨、分類,再製成各種保暖的毛毯、衣物,用於急難救助與貧困者。
倘若社會上能多一個人彎腰撿垃圾、做資源回收,凝聚善的力量,不但珍惜物命,也能讓生活品質提升。為了後代子孫,更須疼惜大地,共同為保護地球盡一己之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