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台南的土溝,一如台灣發展的縮影,從早期傳統富饒的農地到因工業的發展而逐漸沒落,鄉村苦於人口的流失,導致居民的無力感與對土地的熱情喪失。但隨後在觀念的引入,住民的覺醒再加上年輕人的熱情投入,土溝從傳統的蕭條農村竟能搖身成為一個與現代並存的當代農村典範。《經典》的封面,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如果你仔細看《經典》深入報導的【咱ㄟ社區】的系列,就會發現台灣實在是一個充滿機會與發展的地方,看到原本土溝村的窘境,到社區意識的興起與扎根,從新港到桃米,再到土溝,這個源於鄉土的力量再發現,將是台灣再進化的一個力證。
但當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嘗試推動時,我們卻由報章媒體中,讀到了不少師生與家長的反對聲音。其中聲音最尖銳的竟是號稱「資優」的部分建中學生,明確地反對並認為會降低自己的學習品質等等。當時讀到這群學弟的反應時,我訝異於著數十年間台灣已由開發中國家邁入到已開發國家之林,但部分學子與師長思維竟然都沒變!「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占用了最多國家教育資源的人,竟會有著最自私的想法?」我內心浮起一連串的問號?早期的考試制度強調資優菁英制,將大量的教育資源挹注於少數的考試菁英,但怎知這群菁英,最後大部分更選擇充當外國人。將有限的台灣國力資源所培養的人才,去填充外國的人才庫。在當時的社會政經氛圍下,這似乎也是一個可被理解的無可奈何出路!但現在呢?我們每年新生人口數從當時的四、五十萬到如今的十餘萬,但令人費解的是新生兒的數量降低之鉅幅,國家管理者並沒在教育政策上有著及時的反應,反而仍是默守成規依著考試,依著競爭來持續著教育。於是考試制度下的部份「資優」生,仍本著同班同學就是考場上的實際競爭者的心態,即使一路過關斬將,我們最終也只能祝福他能順利成為一個自私的外國人。但如果菁英教育仍持續實施,那我們百中取一或十,隨著入學人口的銳減,寥寥可數的菁英數目是遠遠比不上競爭國的百、千萬菁英。
已開發國家的教育方針,早就發現團隊的重要,而夾於瑞典與俄羅斯間的寡民小國──芬蘭更是早就定調成一個都不能少的全民教育。
對比土溝的鄉土農民對環境自發性的積極再造,我們的教育政策與方法,更要有應付環境遽變下的新思維與大決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