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綢繆】等待破繭 蛻變中的印尼華人文化

撰文/黃子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果不是抬頭瞥見拱門上斑駁的「手繪蠟染之城拉森」字樣,我們幾乎不敢肯定,這就是傳說中盛產印尼手繪蠟染布巴迪(batik tulis)的重鎮。以為的欣欣向榮,卻是一幅破落景象。接近正午的鎮上,行人稀落,幾家掛著蠟染布的小店,為街景抹上唯一色彩。不起風的時候,這個位於中爪哇的沿海小鎮,定格成一方只剩灼熱溫度的陳舊風景。

不過,拉森(Lasem)的舊,倒是真的。「拉森是華人在爪哇島最早落腳的城鎮之一。」印尼多元文化研究所董事管飛龍指出。

那是什麼年代呢?一艘從中國出航的船隻抵達拉森碼頭,船上的人決定住下來——下南洋的故事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年代背景,「考古學家已經在拉森發現唐代瓷器,證明兩地早有聯繫。」

華人與印尼的淵源,的確比我們能夠推想的歲月更加久遠。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之後,如今印尼兩億三千多萬人口中,華人約有七百七十二萬。

無雲的天空下,紅牆綠瓦的廟宇、華南格局的老房子、繞聚落而建的城牆、走私鴉片的渠道……,印證著拉森的「小中國」稱號。可惜透露著早年華人生活氣息的珍貴遺址,與遠去的歷史一樣,乏人問津。

直至幾年前,管飛龍因收集手繪蠟染布史料,才無意中吹散堆積在拉森歷史上的厚厚灰塵。根據寫於一四七九年的史書《拉森編年史》(Serat Badrasanti),拉森蠟染技藝是由一位占族(Champa)公主娜麗妮(Na Li Ni)帶進來。這位公主是鄭和隨員比囊安(Bi Nang Un)的妻子。管飛龍相信:「鄭和船隊應該於一四一三年抵達拉森和杜板(Tuban)一帶。比囊安在拉森落腳後,再回去把妻子接來。」

當時占族居住的越、柬、寮交界處,隸屬明朝管轄,與鄭和的老家雲南相鄰。雲南素來有蠟染的傳統,管飛龍就發現,拉森蠟染有些圖騰,與北越會安出土的瓷器相似。

印尼蠟染的中國風

歷史的蛛絲馬跡犬牙交錯,有待更多史料證實,但管飛龍非常肯定,拉森蠟染深受華人文化影響:「首先,它主要的染色是紅色,俗稱雞血紅,這是華人喜愛的顏色,另一特色是大量運用中國圖騰。」

早年的華裔女性喜歡穿蠟染長筒裙,繪上龍、鳳凰、麒麟、蝙蝠、菊花、蓮花、銅錢等圖騰的拉森蠟染因此深受歡迎,「其實,印尼各地蠟染都受華人文化影響,但是穆斯林有禁止穿戴動物圖騰一說,因此必須隱藏起來。」管飛龍忙不迭地展示他的蠟染珍藏,一一指認出這些「隱形」圖案,「這朵花,這片葉子,都是鳳凰轉化而來的。」二戰後人人改穿西式服裝,拉森蠟染逐漸式微,為迎合穆斯林市場,中國元素也跟著消失。

拉森第八代華人楊俊賢四十五年前繼承父親衣缽時,突發奇想加入漢字吉祥語,勉強延續了拉森蠟染的中國風傳奇。其實,一九九○年代以前,拉森蠟染布貿易多由華商經營。輝煌時期,不僅銷到印尼諸島、馬來半島、日本,甚至遠至南美洲蘇利南(Suriname)。雖然印尼蠟染如今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拉森蠟染後繼無人,八十五歲的楊俊賢深感惋惜:「拉森蠟染是華人在印尼文化融合的見證,必須保存下來。」

離開拉森,沿著海岸線往西前進,我們的目的地是另一個滿載鄭和事蹟的海港——三寶瓏(Semarang)。聽說,三寶瓏名字源於「三保」大人;聽說,鄭和一行引來許多華人定居;聽說,鄭和隨員王景弘埋葬於此。鄭和七下西洋多次來到爪哇,帶來大量中華文明和文化,也留下許多「聽說」。當地人把他供在大覺寺和三保廟,奉若神明。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九日,三寶瓏會舉行慶典活動,紀念鄭和登陸。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印尼華人小檔案】

  • 人口比例:約772萬,占印尼總人口3.3%
  • 聚居城市:主要分布於雅加達、泗水、棉蘭、北干巴魯、三寶瓏、坤甸、望加錫、巨港等。
  • 宗教:主要為佛教、孔教和道教,餘者為基督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 籍貫:福建、客家、潮州、廣東等。
  • 語言:主要為印尼語,諳華語和方言者多為年長者。
  • 遷徙歷史:東漢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已有爪哇遣使進貢的紀錄,兩地亦有商賈往來。華人移居印尼相信始於唐代。華商以印尼群島作為到印度和中東的貿易轉站,他們在印尼收集樹脂、燕窩、海產及奇珍異寶,作為醫藥或佐餐,在沿岸商港形成華人聚落。10世紀,阿拉伯人麻素提著作《黃金牧地》,稱蘇門答臘島巨港有眾多華人墾殖。15世紀鄭和下西洋時期,隨員馬歡的《瀛涯勝覽》也記錄了爪哇地區的福建和廣東聚落。
    18世紀中葉大批客家人移居西婆羅洲,部分定居於西加里曼丹。19世紀前爪哇島已有10萬混血的土生華人,相對華人特質明顯的「新客」,多數是1865年左右起,歐洲人大量輸入的華人苦力。
    移民潮一直持續至1930年代才逐漸減少。1950年代印尼政府不再允許華人入境。1960年代印尼反共暴動期間,10萬華人返回中國
[Not a valid template]↑ 拉森蠟染工作坊的女工正在上蠟。華人移居拉森歷史悠久,當地盛產的手繪蠟染素來以雞血紅染色、中國圖騰、漢字著稱。
[Not a valid template]↑ 三保廟成為旅遊景點,穿上古裝的穆斯林遊客站在鄭和下西洋的壁畫前拍照。
[Not a valid template]↑ 文登華人以結合華人與巴達維族樂器的堪邦‧格洛莫(Gambang & Kromong)音樂,彈奏出華印文化融合的動聽樂章。二百七十多年前因紅溪河慘案逃至丹格朗的華人,世代與巴達維人通婚,文化融合交會。
[Not a valid template]↑ 元宵節遊神活動是山口洋的傳統風俗,一名被達雅神附身的乩童把蟒蛇捆在脖子上參加遊行,藉以「洗淨」街道,驅趕妖魔。
[Not a valid template]↑ 山口洋禮讓村村民陳月娥四十年來皆以編織草蓆為生。
[Not a valid template]↑ 擁有六十年布袋戲演出經驗的張忠義,能以閩南語和印尼語說戲。蘇哈托期間嚴禁華人文化表演,他一度跑去當建築工人。
[Not a valid template]↑ 山口洋元宵節的舞龍隊伍中不乏達雅族少年。隨著華人文化復興,華人主動修復與印尼人之間的族群裂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