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太陽漸漸西沉,灰暗的天色讓隔離在鐵絲網藩籬後面的茅草竹屋顯得更加淒涼。位於邊城夜束(Mae Sot)以北約五十七公里處的公路旁,美拉(Mae La)難民營是泰國境內最大的緬甸難民營,在一片面積約四平方公里的狹長山坡地上,一間間簡陋的茅草竹屋緊緊相鄰,收容著近四萬名難民。
藩籬內,天真的孩子們見到陌生人一點也不怯生,反而大方地前來打招呼。
「因為難民營有來自各國的非營利團體支援,所以他們很習慣外國人。」明潔奇以字正腔圓的英文解釋,一聽就知道她受過良好教育。
在難民營裡生活了八年的明潔奇算是一位幸運兒,在天主教會的贊助下受過大學教育,原本有機會離開,卻選擇留下來教書,照顧那些令她難以割捨的孤兒。「烽火無情,孤注一擲逃離家園,不見得就能拿到難民身分,拿不到的人,也許一輩子躲躲藏藏;進到營裡的人,雖然得到了庇護,卻失去了自由,前往第三國的機票或許永遠等不到;返鄉,更是遙遙無期。」她說。
今日的世界版圖,多形成於二戰之後,西方植入的政治地理概念,改寫了亞洲的歷史。原本中南半島的北端,包括中國大陸雲南南部的德宏與西雙版納,屬於同一個地理區域,卻因為一道國界隔絕了許多山岳少數民族的家庭。
自緬甸獨立以來,軍政府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曾中斷,由於泰緬兩國擁有長達一千八百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線,因此每當緬甸邊境地區的撣(Shan)邦、克耶(Kayah)邦、克倫(Karen)邦和孟(Mon)邦等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遭政府軍大規模進攻時,往往會潛入泰國境內避難。常年的戰亂,讓難民成為泰國的棘手問題,自一九八四年設置第一個難民營迄今,尋求庇護的人數不斷地在增加,目前共有十處難民營,根據泰緬邊境聯合會(Thailand Burmese Border Consortium)的統計,截至二○一○年十一月,收容共計十四多萬人,其中克倫族的比例高居百分之七十八點四。
「我們也希望能手握紙筆而非刀槍,但克倫族與緬軍已對立六十年了。」緬甸克倫民主佛教軍(Democratic Karen Buddhist Army)支派之一的小隊長孟米說。
一甲子恩怨難了
專研泰緬邊境民族問題的克倫族神父比奈表示,克倫族的問題錯綜複雜,除了與緬軍的敵對,克倫族本身亦處於分裂狀態,故事得從英治時期說起。
話說十九世紀,英國在擁有一百三十五個大小民族的緬甸實施民族制衡政策,當時少數民族的邊疆地帶擁有自己的武裝政權,其中人口約五百多萬的克倫族是僅次於緬族的第二大民族,在二戰期間更是英軍抗日的主力軍。
一九四七年當緬甸協商脫離殖民的同時,克倫族亦成立了克倫民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 KNU),意在維持英國體制下的自治權。當時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為統一疆土,與境內各民族武裝部隊簽訂〈班弄協定〉(Panglong Agreement),承認民族平等,並確保少數民族的自決權,但隸屬英國部隊的克倫民族聯盟並沒有參加,而翁山將軍也在同年遇刺身亡。
為爭取平等待遇,自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以來,少數民族與政府再三發生武裝摩擦,克倫民族聯盟是首當其衝的游擊隊。六○年代,緬甸發生軍事政變,自此在全國展開鐵腕性的同化政策,對少數民族進行鎮壓迫害,到八○年代,更運用「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離間策略,來對付不同派系的少數民族。一九九四年底,克倫民主佛教軍從民族聯盟分裂出去,並於翌年與軍政府簽訂停戰協議以換取自治區域,時而配合攻打聯盟,甚至越境偷襲難民營。
不久前,軍政府的分化策略再度將民主佛教軍分成兩派。去年八月,在軍政府「以武器換和平」的強大壓力下,民主佛教軍加入了軍政府收編的邊防部隊(Border Guard Force),因而引發內部分裂,孟米所屬的部隊,就是因拒絕加入,而自克倫民主佛教軍脫離出來。
「不平等的制度,我們怎能接受?」現年四十六歲的孟米說。綽號老僧的他本為出家師父,十七年前還俗加入民主佛教軍,為的就是替克倫族爭取民主與自治。奈何這些年來,克倫族的處境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重新燃起戰火。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是鎂光燈聚焦緬甸的一天,因為緬甸舉辦了二十年來首次的議會大選。只是境內的少數族裔認為這是一個假借民主之名的不公選舉,軍方支持的聯邦團結發展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 USDP)將會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翌日,不願向政府低頭的民主佛教軍支派與緬甸軍方發生流血衝突,約二萬名克倫族人湧進泰國邊境逃難。
克倫人權團體(Karen Human Rights Group)表示,泰國軍方如果聽到槍聲,會讓難民過來,但槍聲一旦平息,就會要求他們返回,因此許多人只能藏身在叢林裡,因為泰國政府不願成立新的難民營收容他們,畢竟對於泰國而言他們是沉重的負擔。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戰爭賠上下一代的未來,學齡孩童手中拿的不是紙筆而是刀槍。(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期盼前往第三國的孩童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攝影/Josh-Kraemer/OnAsia Images)
[Not a valid template]↑ 泰國難民營的孩童在國際支援下接受教育。(圖片/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Not a valid template]↑ 受過西方人道組織支援的克倫族多信奉天主教,在苦難的時刻,唯有信仰能為他們帶來信心與希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1則 留言
[…] 《 105 號公路:泰緬邊境故事》 2. 經典雜誌<跨世紀叢林戰爭,泰緬邊境的克倫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