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智強(Loop Media Team記者)
攝影/Junhee Jang(Loop Media Team攝影)
「你想要結婚嗎?」「要,我想。」「好,那我們逃走吧……」
二○一一年在緬甸若開邦一個只有蟲鳴聲的靜謐夜晚裡,羅興亞穆斯林貌貌蘇(Maung Maung Soe)跟若開佛教徒臘梅(Daw Hla May)的心情像是初次上戰場的士兵,恐懼中帶著少許的興奮。他們瞞著家人,帶著輕便的衣物跟錢財,趁著夜色掩護、月光引路,在那天告別了從小養育他們的緬甸若開邦。
貌貌蘇與臘梅之間的戀愛在若開邦不被允許,而讓他們受到壓迫最後必須逃離家鄉的各種原因,除了羅興亞人與若開族之間長久以來的恩怨之外,還有上至政府、下到人民對羅興亞人排山倒海的歧視。
「羅興亞人在那裡,衣服如果穿得比較光鮮一點有可能被打。因為在其他族群眼裡,我們沒有資格過好的生活。」貌貌蘇表示像他與臘梅這樣的戀愛除了是禁忌,甚至還可能惹上殺身之禍。「我們不可以牽手,也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在茶館裡約會。我還聽過有人不知道為什麼,不明不白地就被殺掉。」貌貌蘇說。
羅興亞人在緬甸的人數約四十八萬人,不到全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一,加上軍政府長期煽動仇恨的政策,意識形態漸漸深植人心,讓他們在緬甸像是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緬甸社會憎恨羅興亞人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期的不平等政策,殖民者鼓勵原本住在孟加拉吉大港地區的穆斯林進入若開邦開墾,並與當地的若開族分而治之,種下日後衝突的種子。二戰時期,英國組織若開邦的羅興亞人成立「V支隊」,抵抗日軍入侵;戰後,「V支隊」以若開族曾在戰時向日軍靠攏為由,對其展開報復,超過十萬以上的平民死傷、上百個村莊遭燒毀。
這些歷史深深烙印在若開人的心中,成為今日羅興亞人遭迫害的原因之一。
此外,前緬甸軍政權也在國族意識上進行操弄、取消羅興亞人的公民身分,企圖將這個種族連根拔除。二○一二年的衝突導致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實施隔離政策;二○一七年八月,若開邦大規模的迫害讓超過六十萬的羅興亞人跟貌貌蘇與臘梅一樣,被迫踏上逃亡的路。
逃出來之後呢?
決定跟著貌貌蘇為愛走天涯的臘梅雖然表示自己不曾後悔,但談到逃出至今完全沒有聯絡的家人,臘梅臉色變得沉重:「家人應該是恨透我了,因為我愛上了一個羅興亞人。」這樣根深蒂固的歧視除了緊緊地跟著羅興亞人之外,還會像是病毒一樣、擴散到任何跟他們有關係的人身上。而選擇了離開這條路,其實等於是遭到緬甸無限期的放逐。
為了躲避殺戮、壓迫,尋求一線生機,羅興亞人不斷從家鄉緬甸逃出。在二○一七年底的統計中,因為八月底的屠殺導致大量羅興亞人在三個月之內逃離緬甸,讓鄰國孟加拉反而成為世界上羅興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緬甸的羅興亞人口數量甚至比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同族人還少。
羅興亞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無依無靠沒有任何支援。他們失去了根,只能在大陸跟島嶼之間漂流。
灰白色牆壁的角落布滿蜘蛛絲,空無一物的客廳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絕不為過。位於泰國曼谷郊外蘭實(Rangsit)市的小屋子裡,現年二十九歲的貌貌蘇與四十一歲的臘梅還有剛滿五歲的兒子,一家三口暫居於此。
二○一一年逃出若開邦至今,已經過了六、七個年頭。在這段時間裡,貌貌蘇跨越了三個國度到處打黑工賺錢,想方設法就是為了要維持這個得來不易的小家庭。
兩個人逃出來後,先在孟加拉的科克斯巴札爾(Cox’s Bazar)難民營中舉辦了一個雙方家長皆缺席的婚禮。他們試圖在陌生的國度裡開始新生活,但難民的身分讓他們無法隨意離開營區到城市打工,而等待國際組織安排第三國安置的時間更是遙遙無期,日子並不如意。
但逃離禁錮之地、兩小無猜的小小幸福以及迎接新生兒的喜悅,讓他們忍了下來。
在孟加拉待了兩年之後,貌貌蘇意識到,一家人在難民營中雖然每天都有人道救援組織提供的糧食可以吃,不至於餓死,但這裡並不是一個可以妥善照顧家庭的地方。
貌貌蘇在難民營認識不少朋友,而他也看著陸續有人為了生活離開營區、搭上惡名昭彰的偷渡船。有的人順利抵達目的地,但也有人因此葬身大海。貌貌蘇跟家人討論過後,相較於待在難民營中消磨人生,他決定不如孤注一擲。
「怕?我們當然怕!他很可能去了就回不來,但是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嗎?」臘梅說。
貌貌蘇的性命,就這樣交給了跨國的人口販子,他的命運隨著年久失修的木船在陰晴不定的孟加拉灣上漂泊、航向另一個未知的遠方。
二○一五年五月,在國際媒體的調查報導下,發現在泰國外海上有幾艘總共載了近千位羅興亞人的偷渡船,被人蛇集團遺棄在海上自生自滅。媒體甚至也披露,泰國海巡隊在發現這些海上難民之後,並沒有給予安全庇護,反而是將他們踢回公海、視而不見,讓他們的生命危在旦夕。這項報導當時震驚了全世界,大眾給了他們一個名稱:「羅興亞船民」(Rohingya Boat People),而貌貌蘇就是其中之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羅興亞人在緬甸簡史表】
1824-1826年的第三次英緬戰爭後,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殖民者鼓勵居住在吉大港地區的穆斯林進入若開邦(當時稱阿拉干Arakan)開墾,並將若開族與穆斯林教徒分而治之,埋下未來兩族群衝突的種子。
.二次大戰前後
二戰中期,日軍在中南半島節節勝利、隨時有侵入英國印度殖民地的可能。英軍利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組織了「V支隊」防止日軍入侵。戰爭結束,日軍撤出。「V支隊」以若開族在戰時親近日本軍國主義作為藉口,用英軍提供的武器攻擊若開佛教徒,造成超過十萬人以上平民死傷、上百村莊遭燒毀,讓兩族群之間的仇恨更加深刻。
.1948年緬甸獨立
制定《國籍法》、《選擇國籍條例》,給予在緬甸居住八年以上的羅興亞人國籍。但國父翁山將軍召開的全國性「彬龍會議」中,沒有將羅興亞人視為少數民族之一。
.1962年吳努政府時期
總理吳努為爭取選舉優勢,曾許諾羅興亞人公民權。穆斯林聖戰組織發起攻擊,若開北部多次易手。聖戰組織要求成立自治邦,但遭緬甸政府否決。
.1978年龍王行動 (Operation Dragon King)
軍政府奈溫實施為期三個月的軍事行動「鎮壓」聖戰分子,導致20到25萬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
.1982年新國籍法
將原本緬甸144個民族減少為135個,羅興亞人被排除在外,喪失國籍。
.2012年 若開邦衝突
若開佛教徒宣稱報復三名羅興亞人性侵若開婦女,導致三萬人流離失所,近四千房屋遭焚毀。緬甸政府宣布地區宵禁,並開始隔離羅興亞人。
.2015年 羅興亞船民危機
為了逃離受壓迫的若開邦,羅興亞人搭上偷渡船前往亞洲各國。但遭到人蛇集團綁架、殺害,約上百人魂斷異鄉。
.2016年10月 貌奪衝突
自稱為羅興亞救世軍的組織攻擊若開邦警察局,造成9位軍警死亡。緬甸軍方反擊讓地區緊張氣氛升高。
.2017年8月 羅興亞難民危機
羅興亞救世軍攻擊哨站,造成20多名的警察及安全人員死亡。緬甸軍方發起「清掃行動」(Clearance Operation) ,導致超過六十萬羅興亞人逃至孟加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位若開人手持自製武器,站在遭焚毀的屋舍前。二○一二年起,若開人和羅興亞人的衝突加劇,雙方互有攻擊報復的行為。(圖片/達志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難民們提著僅存的家當,涉險渡過孟緬邊境帕隆哈里的河流,試著尋求孟加拉政府的庇護。(圖片/達志影像)
[Not a valid template]↑ 難民在孟加拉坦恩科里營區外排隊,等待軍人發放糧食。顛沛流離的處境讓他們嘗盡人情冷暖。
[Not a valid template]↑ 貌貌蘇家族四散各地,貌貌蘇和妻子臘梅、五歲大的兒子在泰國展開新生活。
[Not a valid template]↑ 孟加拉政府提供竹子給羅興亞人搭建臨時的避難所。但雨季來臨時,腳下的黃土將成一片泥濘,可能衍生環境衛生的問題。
[Not a valid template]↑ 緬甸軍方在難民孩童身上造成無法抹滅的傷疤,但更令人擔憂的,是那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的心靈創傷。
[Not a valid template]↑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難民營裡籌辦簡易的學校,儘管師資、教材和教室嚴重不足,但仍希望學童的教育不因內亂而中斷。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