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業】荷蘭 低地高水準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車急馳在田野阡陌之間,窗外的月光點亮了大地上鋪陳縱橫的銀色緞帶,荷蘭西部的三角洲地帶,細長的運河及圩田(polder,在低窪地填海築堤,開墾成農田)棋盤式地交錯綿延,間或點綴幾支古典的歐式風車,構成一幅典型的荷式鄉間水墨畫。

但,這或許只是現代人的浪漫想像。當年欲征伐荷蘭的羅馬大軍,對這塊泡在水裡的「荷式薄餅」可是失望透頂,往北推進到半路就打道回府,因為他們實在匪夷所思,誰會想住在這又溼又爛的泥巴地呀!弔詭的是,有一群人固執地在這裡定居下來,並且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抽水、築堤、填地的生活,而這群人的後代子孫,如今竟然成了世人所推崇的水利專家。

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低於海平面以下的荷蘭人,十分自豪於自己居住在「水面下」卻保持雙腳乾燥,也樂於接受「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的恭維。位於台夫特(Delft)的聯合國水文教育學院(UNESCO-IHE)便是從荷蘭經驗出發的獨特教育機構,吸引全球各地的人來此交流水文知識,海岸工程研究員維衡(Mick van der Wegen)指著自製動畫說明:大約兩千年前,居民開始遷居至此,當時遍布著溼地和泥炭地,為了將這些沼澤轉為可耕地,必須利用風車將水抽乾,而水抽得愈多,地層愈往下陷,甚至降到海平面以下,因此抽到某個程度後,就得築堤以防淹水,自此溼地搖身變沃土,成為荷蘭的大糧倉。

時光回溯至一九五三年的某個冬夜,海邊狂風拍打著洶湧的浪頭,接二連三地奔向岸邊,沿海人家來不及警覺其嚴重性,大洪水已席捲濱海的木屋,轉眼只剩屋頂散落漂浮在水面。這是電影《昨天再見》(The Storm)的情節,記錄了半個世紀前發生在荷蘭西南部的災難。這場天災奪去一千八百多條人命,吞沒了吉蘭(Zeeland)省、南荷蘭(Zuid Holland)省、北布拉邦(Noord Brabant)省等共約十五萬公頃的土地,更造成基礎設施如建築、鐵路、電力、電信的大規模破壞。

人定勝天的三角洲工程

曾躋身為稱霸海上一方的強權之一,並從十三世紀起就開始築堤的荷蘭人,面對這場世紀水患卻束手無策,同時深感海水對他們造成的威脅近在咫尺。今年一月應邀至台灣參訪的聯合國「水資源與氣候國際合作計畫」(CPWC)主持人史海克(Henk van Schaik),直言該場水災敲響了一記警鐘,荷蘭政府因此開始推動應對方案。「一九五九年,頒布了第一個〈三角洲法〉(Delta Act),內容包括規範堤防的高度和強度,我們從一二○○年就有堤防,但都沒有好好維修,之後戰爭降臨,更無暇他顧,而一九五三年的大水突然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其實很脆弱。」

除了頒布〈三角洲法〉,同時也推動一系列的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s)。四十年之內,大至水壩和暴風潮屏障,小至水閘和堤防,低地國子民在這塊由萊茵河(Rhine)、馬士(Meuse)河與史黑德(Schelde)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設下重重關卡,期能避免災難重演。

這項被喻為是世界第八大奇景的三角洲工程,展現了荷蘭人人定勝天的決心。其中於一九九七年完成,為此工程畫下句點的馬斯蘭(Maeslant)暴風潮屏障,更是運用高科技和精密丈量之下的產物,與過去將海水隔絕在外的固定水壩不同之處,在於馬斯蘭屏障的鋼架雙臂平時泊於新航道(Nieuwe Waterweg)出海口兩側,只有當系統偵測到可能的海水暴漲時,才會自動伸展接合。

由於新航道內通歐洲最大港鹿特丹(Rotterdam),是重要的經濟水道,無法完全封閉,遂運用此活動閘門,兼顧人身安全與經濟發展。

我們到訪當天晴空萬里,兩座白色的巨型閘門分別「收納」於兩岸,馬斯蘭屏障資訊中心技術新聞官皮爾森(Peter Persoon)帶我們走近閘門,親自感受它們的壯觀,皮爾森說:「每扇閘門都和艾菲爾鐵塔一樣高,而且是鐵塔的兩倍重。」完全以電腦控制開關的馬斯蘭屏障,堪稱水利工程的先驅,每年花費五百萬歐元(折合新台幣約兩億元)維修,皮爾森再三強調,持續的維修作業勝於任何工程的建設,「否則一開始就根本不要浪費錢建設。當你把一塊區域的公安做好,自然會吸引外界投資,然後就會有資金繼續投入維修工作。」精於計算的荷蘭人,果然善於創造有機的循環系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荷蘭小檔案】

  • 面積:約41,543平方公里
  • 首都:阿姆斯特丹
  • 人口與種族:約1,650萬人,荷蘭居住多種族群,以純正荷蘭人居多,占總人口的80%。
  • 宗教:天主教占29%,主要分布於南部地區;新教占15%,以北方較為普遍。多數國民則無特定宗教信仰。
  • 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為6,75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十名。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港口。荷蘭的農業出口額僅次於美國與法國,名列世界第三位,園藝業高度專業化,出口的花卉占世界的60%。荷蘭天然資源匱乏,但自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現石油與天然氣,帶動石化產業發展,知名的殼牌(Shell)即為代表。
  • 歷史:16世紀前處於封建割據局勢,1581年脫離西班牙統治獨立,17世紀達到黃金時期,在亞洲設立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18世紀後期殖民體系瓦解,1795年被法國占領。拿破崙垮台後,荷蘭與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則被德國占領。戰後經濟復甦,19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
  • 國際關係:秉持「以商立國」的原則,以歐洲為主體,並在其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是許多國際組織的發起國之一,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歐洲共同體、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與各國發展合作關係,並致力於安全與和平的維持,聯合國國際法庭即設於海牙。
[Not a valid template]↑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Dam Square)的單車騎士與電車並行,半數市民以單車代步,單車道交錯縱橫,人稱歐洲自行車之都,為大城市樹立綠色榜樣。
[Not a valid template]↑ 馬斯伯莫鎮的雙棲屋以中空水泥作基底,可漂浮於高漲的河水上,除了創造多功能空間,也期能因應海平面上升。
[Not a valid template]↑ 馬斯蘭暴風潮屏障位於通往鹿特丹的新航道出海口,為一重要經濟水道,以電腦系統自動調節閘門開關。(圖片提供/Delta Works)
[Not a valid template]↑ 考伯水芹公司負責人班恩在溫室引進LED燈科技,欲在有限空間內發揮最大功效,以俾提高作物產量。
[Not a valid template]↑ 阿姆斯特丹受封為歐洲自行車之都,小朋友坐上以自行車推動的「校車」。
[Not a valid template]↑ 阿克馬(Alkmaar)起司市集源於一六三五年,今轉型為吸引遊客的傳統表演。
[Not a valid template]↑ 桑丹(Zaandam)以北的露天博物館,重建荷蘭十八世紀的村莊,保存昔日的文化特色。今日荷蘭亦於承襲傳統中轉型創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