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日本重災 地震 海嘯 核災

撰文/黃子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攝影)

○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看似尋常的午後,日本東北部的地貌卻在下午兩點四十六分(台北時間下午一點四十六分)以後徹底改變。距離宮城縣一百三十公里的太平洋海域發生芮氏規模九點零地震,隨即引發大規模海嘯。自岩手縣以南至千葉縣,十公尺高的滔天巨浪撲向岸邊,越過海岸線、衝破堤防、淹沒港口和農田,一路向內陸挺進,沿途捲走汽車、房舍、橋梁,還有,來不及逃跑的百姓。

同一時間,在宮城縣約四百公里外的東京,建築物也在劇烈搖晃。此時,太平洋多個地區,包括俄羅斯、夏威夷、菲律賓、關島等地也已接獲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的警報。下午三點三十分,台灣首次發布海嘯警報,媒體廣告民眾,海嘯將在下午五點三十二分抵達花蓮,五點三十六分抵達台東,六點零四分抵達基隆。下午四點,台東縣宣布停止上班上課,東部其他兩縣及大台北部分地區也提早結束通勤。傍晚六點四十分,警報解除,台灣安然度過了這次災難。

而此時,日本子民卻面臨空前浩劫。宮城縣首府仙台市位於海邊的仙台機場首當其衝,僅餘一棟航廈頂樓露出水面;岩手縣宮古市田老地區十公尺高、全國最大的防波堤,毫無招架之力,任由黑色海水洶湧進城;茨城縣外海出現一個巨大漩渦,兩艘船隻在漩渦中央載浮載沉;東京成田、羽田機場關閉,日本鐵路全面停駛,電信中斷;各地陸續傳出火警,氣仙沼港口漁船用油槽的烈火,隨漂流木蔓延成一片火海。

震撼人心的畫面,借由日本公共電視NHK提供的災區實況報導,同步呈現在世人面前。人們眼睜睜看著市鎮一個個淪陷,從北到南,綿延五、六百公里的海岸線,惡水滔滔,積水面積廣達四百平方公里,相等於一個半台北市,許多漁港幾乎遭遇滅村之災。

核電廠危機一觸即發

「我和居民爬到屋頂上的水塔避難時,看見一名女孩被水沖走,可是誰也無能為力。夜晚下起大雪,大家依偎著一根蠟燭,至水退後才到山上避難。」岩手縣陸前高田市議員佐竹強憶起海嘯來襲,一切仍歷歷在目。約莫兩分鐘的劇烈搖晃,改寫了許多人的命運,也改變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質學家發現,日本本州在震後向東移動了二點四公尺,地軸偏了十公分,還加快了地球自轉速度一點六微秒。截至三月二十五日為止,根據日本警察廳的報告,死亡人數已達一萬零三十五人,另有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三人失蹤。

不,災難並未止於此。當巨浪緩和下來,當無數市鎮仍浸泡在泥濘中,當生還者忍著失去家園的悲痛,開始尋找失蹤的親人,另一波災難悄然掩至——坐落於災區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發電系統受到破壞,冷卻系統停止運作,一號機組內部溫度過高發生氫氣爆炸,日本宣布核能緊急狀態,工作人員引導海水灌注,第一核電廠一至六號機組仍持續升溫,不斷傳出火警、氫爆和燃料棒外露問題,部分反應爐爐心也已熔毀,輻射外洩危機一觸即發。政府把疏散範圍從三公里,不斷擴大至二十公里,同時頒布福島上空方圓三十公里航空飛行的無限期禁令。

核災越演越烈,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把事件從核能事故八級中的第四級,上修至第五級。全球人心惶惶,英、法、德、美、中等國相繼撤出僑民,台灣外交部也協助旅日僑胞回台,核電廠決定撤走所有員工,而此刻,有五十人卻朝著逃難人群的反方向前進,他們有些是核電廠的退休老員工,有些是自願留下的工程人員。在高輻射的核電廠,他們每十五分鐘換一個小組,日夜不停地搶救反應爐。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於是把他們稱作「福島壯士」,很多廠內員工後來也陸續回來接力,自衛隊和消防員也加入,用直升機和消防車不斷向反應爐噴水。

儘管知道這一趟任務攸關生命,這群無名英雄仍視死如歸,這或許與日本人堅守崗位、鞠躬盡瘁的工作態度有關,或許,也與日本過去受到輻射侵害的巨大陰影有關。二戰時期,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輻射感染的傷亡慘重,而在日本啟用核能發電的四十五年歷史中,核電廠意外接二連三,更加深日本民間對核電廠的恐懼。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日本防災機制和設施】

  • 防災研究機構
    隸屬政府單位、大學或獨立行政法人(如防災科學研究所NIED)的防災研究機構,負責觀測和研究各種天然災害,開發預測技術,以便及早預知災害。
  • 地震關聯法令
    日本與災害相關的法令超過三百種,涵蓋災害預防、建築物規範、應變措施、信息傳遞、災後重建、財務援助、地震保險,其中有《災害救助法》、《大規模地鎮對策特別措置法》、《建築物耐震基準法令》等。
  • 公共救援體制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有一套災難應對體系。內閣府設中央防災會議,縣政府也設有防災局或危機管理室,各省、市、町、村、甚至學校、企業亦有自己的防災計畫。政府鼓勵民眾參加防災士機構的培訓課程,以便在災難發生時發揮「自助、共助、公助」的概念。
  • 即時警報系統
    全國不同地點安置了上千個地震儀器,偵測有感地震。兩千公尺下的海底也鋪有電纜,海上監測船會把信息發射上衛星,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地監視板塊的活動。當測有地震,警報系統會把訊息傳給民眾,核電廠、電訊、鐵路、瓦斯、電力、水供等公司的感應系統會自動把電源切斷。
  • 防災和避難場所
    主要城市設有防災公園或防災中心,作為政府災害應變作業中心,具有糧食及飲用水儲備。很多公共場所如學校、體育館、公園皆可充作避難所,每個住宅區和公司有避通道,住家陽台相通,必要時可逃難或施救。
  • 防災教育
    小學開始上地震課,每位學生的座位上都必須備有防災頭巾。救災單位、企業公司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演習。每年都有防災日和防災週,加強民眾防災意識。
  • 個人防災配備
    地方政府平日廣發避難手冊,災難發生時,民眾可根據手冊的地圖避難或回家,甚至可依當時的震度或水淹高度選擇避難的地點和方式。除了防災包,民眾車上也備有防災箱
[Not a valid template]↑ 對照攝於三月十一日海嘯前(下圖)的地形面貌,災後仙台市(左圖)滿目瘡痍,距離仙台灣僅一公里的仙台機場一片汪洋。仙台是日本東北部最大城市,濱海地帶設有電子產品和啤酒工廠,災情慘重。(影像/國家太空中心暨台師大福衛中心)
[Not a valid template]↑ 岩手縣災區一片狼藉,連用來救援的消防車也自身難保,一名婦女拿著滅火器,正在想辦法收拾家園。(圖片/達志影像/REUTERS)
[Not a valid template]↑ 災後,救援人員走過仙台被海嘯席捲的工廠,大雪紛飛,救援工作困難重重。 (圖片/達志影像/REUTERS)
[Not a valid template]↑著防護衣的工程人員冒險進入福島第一核電廠搶修電纜。 (圖片/達志影像/REUTERS)
[Not a valid template]↑ 沿海而建的陸前高田市受重創,災後屹立不倒的建築物寥寥無幾,當地有二萬三千多名居民,超過六成市民失蹤。
[Not a valid template]↑ 災區兩千多處避難所收容了將近四十五萬名災民,物資短缺。(圖片/達志影像/AP)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岩手縣住田町加水站,自衛隊把可直接飲用的自來水注滿水桶,送到陸前高田市發給居民。
[Not a valid template]↑ 寒風酷雪中,慈濟帶來的環保披肩和毛毯,及時為災民雪中送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