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姓台灣】蘭嶼角鴞調查筆記 夜半鴞聲

撰文/林乙華
攝影/梁皆得

陽西落,映紅了太平洋,蘭嶼島民即將進入恬靜的夜晚,享受一天下來最輕鬆的時刻。然而,這份輕鬆並不屬於蘭嶼角鴞的野外研究人員,此刻我們正準備出門,展開挑燈夜戰的調查工作。

尋找黑夜之聲

東北季風從九月就開始猖獗了,孤立於太平洋上的小島是躲避不了勁風巨浪侵襲的,只要風一增強,整座島就籠罩於風雨裏。而事實上,整個冬季,風總是沒有減弱的時候。九月以後,島上許多動物都沉寂下來,不僅蹤影難覓,鳴聲亦稀。蘭嶼角鴞當然也不例外,尋覓牠們最有利的線索──鳴叫,在這段期間根本聽不見幾聲。

我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鑽入了森林,開始第一次尋找角鴞的工作。

濃密漆黑的樹林裏,恣意咆嘯的風正震搖著數十公尺高的番龍眼,珊瑚礁岸雖遠在林外幾百公尺,仍能清楚聽見巨浪的咆嘯。反倒是我所期待的「ㄏㄨ ㄏㄨ」聲卻一聲也沒有。面對如此淒冷蕭瑟的景況,心中極為納悶,怎麼可能在如此烏漆抹黑的林子裏找到一隻鳥嘛!甚至還得辨識套在牠腳上的色環。

若想勝任調查角鴞的工作,發現牠們是第一項要務,另一項絕對必要的本領則是辨別我們套在鳥腳上的色環顏色。經驗老道的同事簡哲仲告訴我,九月至十二月是蘭嶼角鴞的度冬期,角鴞的行蹤變得謹慎隱密,牠可沒有雅致暴露於迎風處隨風搖曳,往往藏匿在較為遮風避雨的位置如:貼近主幹、麵包葉下或樹洞。

不過,冬天也是新助理參與工作的最佳時機。因為角鴞在大部分的時間不會四處亂飛,常常佇留於一個定點許久,雖然叫聲次數少,但是叫了便久久不會停歇,這就讓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去找到牠,並辨識色環顏色。即便叫聲停了,只要稍等片刻,牠又會在同樣或附近的位置繼續鳴叫。

「ㄏㄨㄏㄨ」傳來了!劃破黑夜的陰沉,帶來一絲的悠遠空靈。哲仲二話不說立刻提起手電筒,鑽入叢林朝著「ㄏㄨ」聲而去,我尾隨其後。在一陣忙亂無章的追隨後,終於見他在一棵麵包樹下停住,左肩扛起手電筒,右手將雙筒望遠鏡貼近雙眼,將光源與望遠鏡調整至同樣的角度,朝樹冠上方望去。鳥叫聲在我們靠近之前就停止了,哲仲聚精會神地觀察著,而林子裏只剩下颼颼的風聲。

「S+G(L),」哲仲篤定地說。什麼?有鳥嗎?我滿臉狐疑地望向燈光照著的枝幹,卻看不出有什麼長得像貓頭鷹的東西。「牠正背對著我們。」原來,我誤以為是樹瘤的小突起,竟然就是角鴞。

S+G(L)是「九哥」的色環組合代號,牠是少數留在這片森林裏度冬的鳥。九哥的叫聲相當奇特,「ㄏㄨ ㄏㄨ」之後輕帶著一聲「ㄨ」,氣音稍弱因而顯得清脆,那天晚上我聽牠與東北季風、海浪合奏了一晚。

角鴞計畫十七年

一直到一九三八年,蘭嶼角鴞才被日本鳥類學家黑田長禮發現。過去牠一直被認為是亞洲角鴞的一個亞種,四十年後,美國的馬歇爾博士根據牠的叫聲,而將之與日本琉球及戴脫島上的角鴞判定分屬三個獨立的亞種。由於數量稀少,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把蘭嶼角鴞納入世界瀕臨絕種鳥類紅皮書中,在國內亦受文化資產保存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保護。

蘭嶼角鴞研究計畫是由中央研究院動物所劉小如研究員所主持的,從民國七十四年至今,已持續了十七年之久,是台灣歷時最長的生物調查計畫;在這段期間,劉教授策畫了蘭嶼角鴞的生態影片拍攝,在梁皆得先生的執行下,首度將這謎樣般的夜間鳥類呈現於世人面前。

到目前為止,野外追蹤調查每月仍以二至三人次的人力進行著,參與過這個計畫的人高達五百人次之多。該項研究目前已從單一的基礎生物調查進入整合性的生態計畫,並從台灣特有亞種的調查,延伸為包括琉球、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群島角鴞亞種的調查。

鷹爪功的厲害

在角鴞繁殖期間,我們會攀樹進行探巢以確認繁殖的狀況。當我們於樹下準備時,角鴞便立即進入高度警戒狀態,而當我們攀升至一公尺的範圍內,牠們便開始用那抓取獵物的利器──腳爪,狠狠地攻擊我們。一天的工作下來,探巢的人總會被鳥爪抓得傷痕累累,大腿、手臂、後腦勺往往都是一點一點的爪痕。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相當矛盾的感受,難得如此接近角鴞,並在相同的角度體驗牠們的世界,卻是對牠最大的侵擾。因此我們若非必要絕不爬樹,儘可能將干擾降至最低。

這一年,小紅生下了兩顆蛋,但是只有一顆孵出來。小寶寶剛出生的一至二星期間,九哥更加忙碌了,除了小紅的肚皮外,還多了一張嗷嗷待哺的口。通常爸爸會將食物交給媽媽後,隨即飛走繼續捕食;而媽媽則會對獵物先做一些處理,例如先剝除蚱蜢的後足及翅膀等,再將食物送入幼雛的嘴裏。當小寶寶乳白的羽色慢慢脫去,逐漸長出棕紅色的成羽,且能在洞內自由活動時,母鳥也會加入捕食的行列,分攤公鳥的重擔。

時序逐漸進入了颱風頻繁的夏季。漸漸長大的小寶貝不再安分於巢洞內等候父母的餵食,開始探索環境。沒過多久,它們就學會於枝間短飛,接著能從這棵樹飛至另一棵樹,然後飛過好幾棵樹……越飛越遠,最後離開牠出生的巢樹及父母的照顧,自行謀生去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特有種身分證】蘭嶼角鴞

  • 學名:Otus elegans botelensis
  • 科屬:鴟鴞科
  • 分布:台灣特有亞種,全世界僅分布於蘭嶼形態:屬小型貓頭鷹,身長約二十公分,眼為黃色,喙為鐵灰色。全身羽色主要呈現赤棕色,初級飛羽外有一排明顯的白斑,個體間羽色有明顯的差異,無法從外表判斷性別。
  • 特徵:「ㄏㄨㄏㄨ」為其叫聲,公母鳥皆會,不過母鳥另會叫「ㄧㄠˋ」,此為觀察時判斷性別的主要依據。食性以昆蟲為主,亦食蜥蜴、蜘蛛或小型鳥類(如:綠繡眼)。主要活動範圍於森林,但目前發現角鴞在草地、農田等開闊地有頻繁活動,並有季節性的遷移情況。由此可知角鴞對棲地環境的利用,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多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