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這個地區是如此的高聳冷冽,鮮有鳥類飛翔。而且因為太過寒冷,以致於火焰也不如在平地一般明亮和溫熱。」
——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
現在到中亞旅行已不像馬可波羅時代那樣困難了,但是要到達偏遠的塔吉克境內的帕米爾地區,仍要坐上二十小時震顫的吉普車,或從首都杜尚貝(Dushanbe)搭乘四十五分鐘的飛機前往霍羅格(Khorog)。綿長廣大的帕米爾高原,分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國新疆等地,但其最大的主體,還是落在塔吉克境內,位於東部的戈爾諾.巴達赫尚(Gorno-Badakhshanskaya)自治州。
我幸運地搶到一個機位,搭上了這架僅容十七人的雙螺旋漿飛機;當我坐在非密閉機艙的折疊椅上,發現可以透過後門的門縫看到機場跑道時,開始有點緊張。然而當我知道當年的蘇聯政府,甚至會發給飛行這個路線的駕駛們危難津貼時,心裡就更不安了。
但當飛機慢慢升空,眼前的美景,逐漸驅散了我的恐懼,也掩蓋了螺旋漿的嘈雜聲。視野離開杜尚貝機場的跑道和城市邊緣不規則的農地後,越過工地和荒地,慢慢看到鋸齒狀的山坡和廣大卻乾涸的河床,細如血管的水流在中間流過,映照著陽光有如一面反照的鏡子。
越過平地後,映入眼簾的是因風化而如刀鋸般的岩石切面,層層沉積岩石硬化而成的花崗岩。我們搭乘的這架飛機無法高飛過二萬呎的山峰,只能從一萬四千呎的山間飛越,沿著古代的商業道路、阿富汗的邊界河道而行,機翼幾乎要和兩側的山壁擦身而過。
在塔吉克邊境,房舍大多是蘇維埃式的,由水泥或泥磚建成,人字形的屋頂多以錫或玻璃纖維為材料。而在靠阿富汗這邊的房子,多為泥磚平房,屋頂有如階梯,倚靠在山邊,空出一些由山泉水灌溉著大小不一的農地。我的視線隨著地面上的驢和行走的農人沿山而行,一邊想像在這人為的邊境,過去呈現何種光景;事實上,以某些地方的險峻程度來說,它幾乎是和玄奘及馬可波羅的時代,沒什麼兩樣。
與前蘇聯關係密切
終於來到了塔吉克的薇朗(Vrang),我的嚮導巴提右遞給我一把地上的煤灰說,這是以前塔吉克人,用以警示入侵者的烽煙燃燒遺跡。他指向不遠處山崖上的石堆說:「那裡還有一處,再往前的山崖還有一處。」我的視線隨著突出的岩石望向整個山谷,環繞著偌大乾荒的山坡。
我從沒想過這些石堆竟是古代軍事系統的一部分,更沒想到會望見山谷底下還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佛塔遺跡。
但在塔吉克帕米爾高原上,這個中國、中亞及南亞的交會之地,令人驚訝的還不只這端。就拿巴提右來說好了,他的外表黝黑粗獷,穿著就如牧羊人,但卻擁有塔吉克國立大學的博士學位。
他並不是這個邊境村莊裡唯一擁有高等學位的人。許多中年的帕米爾居民,在蘇聯時期同樣有著良好的學識地位。這是因為過去蘇聯的特殊政策所致,當時莫斯科為了統禦邊境,在這裡提供人民特別好的物資及教育以收攏民心。
即使有鼓勵就學的政策,當時的蘇聯政府,仍然禁止帕米爾對外開放。但是政府卻提供高品質的補給物資給當地人民,包括電力、道路、或一般民生用品。在我們之中有一位山上來的牧羊人回憶過去,開心地說:「成堆的煤油、鹽、汽油,都擺在商店門口免費供應。巴西來的咖啡、捷克斯洛伐克來的鞋子、世界各地的書籍和不知哪來的煤炭,都以低價供應,唾手可得。」
然而這一切都在蘇聯解體後就瓦解了,隨即而來的是一九九二年的塔吉克內戰。正確的數字不詳,但據估計有上萬人死亡和超過百萬人因戰亂流亡。共產政權瓦解後,北帕米爾的伊斯蘭教勢力崛起,什葉教派的帕米爾人夾在中間,失去了蘇聯的保護而頓失所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 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國新疆等地的帕米爾高原,主體主要落在塔吉克境內東部的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高聳地形受河川切割,形成各自獨立的河谷。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飛機上俯瞰自治州的噴赤(Panj)河谷,兩側山勢凌厲。
[Not a valid template]↑ 沃罕谷地的佛塔遺址,顯示此地在公元四世紀時,曾受佛法披澤。
[Not a valid template]↑ 缺乏就業機會,讓年輕人不得不出走俄國或中東。年輕人離鄉背井,偌大的家園,只剩下老人家與孤兒寡母守護。
[Not a valid template]↑ 蘇聯解體後,偏遠村落本以機器收割的稻穀,也改由人力。儘管如此,居民們仍圖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