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從倫敦市中心的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站再搭十五分鐘的電車,八公里的路程跨越了泰晤士(Thames)河,告別了肩摩轂擊的市區,來到坐落於東南方近郊、綠意盎然、寧靜優雅的格林威治(Greenwich),彷彿來到另一個時空。
漫步於格林威治公園,遠遠就能看到小山丘上一間磚紅色的八角屋──它就是馳名遠近的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天文台的屋頂上方有一顆鮮豔奪目的紅色報時球,每天下午一點都會準時從杆上滑落,讓航行於泰晤士河上的船隻們能夠對時。
在一個難得出現蔚藍晴空的週末下午,一群孩童們在天文台的中庭庭院裡玩著跳格子遊戲。午後的陽光閃閃動人地反射在地上的一道銅線上,孩童們輕巧地跳來跳去,漫不經心地來回往返於地球經度的東西兩邊。
這道耀眼的界線,就是畫下時間概念的本初子午線(Zero Meridian) ── 國際地圖的經度基準。現在幾點?無論你來自何方,每一次當你在另一座城市調整錶上的時差時,其實都是在重新測定與這個廣場的距離。
有別於由自然定律訂出的緯度零度,在一八八四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召開國際子午線會議以前,各國對於經度的起點有不同的認知。十九世紀的英國是縱橫四海的世界強權,而這條國際公認的製圖基準線,更讓它當仁不讓地與中國相爭搶唱那句令人沉迷的「世界中心」。
在中國北京,以故宮為中心的南北軸線,工整地將這座位於廣闊內陸帝國的城市網格一分為二。
相形之下,倫敦的子午線似乎是隨意地劃過一個零亂而不規則的河港,猶如當年這座位於歐洲邊陲的島國崛起,靠的不是精心策畫的戰略,而是在重商主義的天時地利下逐漸形成。
早年的倫敦,見證的是一段又一段「英雄神話」的幻滅:來自歐洲大陸的入侵者在此生根後,又被下一個入侵者征服。對於歷代入侵者而言,當時這座城市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灘頭陣地。
建立倫狄尼姆(Londinium)的羅馬人,不曾真心關懷過當地居民,而接下來的幾波入侵者──德系的盎格魯人(Anglos)、薩克遜人(Saxons)以及法系的諾曼第人(Norman French)也是一樣,在中世紀前期統治著原住民凱爾特人(Celts)與皮克特人(Picts)。
曾經,倫敦是「地球最黑暗的地方之一」。在批判殖民主義的名著《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中,十九世紀末的文豪康拉德(Joseph Conrad)透過書中不具名的敘述者,如此提醒著讀者。他想像著,當年羅馬殖民者流放到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外緣不列顛時,應是淹沒在「無比荒涼……,由森林、叢林以及野人之心在荒蕪中喚起的神祕情境」裡。
而每當有新的入侵者登入時,就會在這個「黑暗」的基質裹上另一層文化,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一個複合式的「不列顛」文化才嶄露頭角,泰晤士河沿岸的散落村莊逐漸凝聚成一個城市。
直到一五○○年,倫敦還是個僅約五萬人口的小城,爾後在海權與資本主義的助力下,城市規模急速擴展,到了十八、九世紀,已成為國際最大的金融貿易中心。而今這個在顛峰時曾掌控四分之一世界的沒落貴族,雖已失掉大半宗主權,其文化與經濟脈動卻仍舊牽動著全球。
驚魂城市,神祕情境
另一方面,那種幽暗的「神祕情境」,也依然有跡可尋。當夕陽染紅李奇蒙(Richmond)公園,成群結隊的野雄鹿哼哼作響,奔馳在近郊住宅區臨近那片遼闊的舊獵場,這種近乎原始的場景,令人迷失在時空的隧道裡。
這座古老的城市,流傳著許多歷久彌新的傳奇,無論是夜夜在東倫敦考克尼(Cockney)的陰暗街道上演的「開膛手傑克」導覽、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London)的「恐怖魔屋」裡血肉模糊、栩栩如生的駭人場景、倫敦塔裡令人顫慄的鬼魅傳說,還是以神探福爾摩斯為主題的貝克街地鐵站,都是代表倫敦這座「驚魂城市」的知名景點。
「明年幽魂的活動範圍,預計要擴展到西區了。」《東方藝術雜誌》(Oriental Art Magazine)的執行編輯利茲比幽默地說,上世紀末紅極一時的電影《第六感生死戀》,將改編為歌舞劇,於二○一○年重現倫敦舞台。
倫敦西區是馳名遠近的戲劇天地,連續下了幾天雨,難得露臉的太陽是戶外活動的最佳代言人,在熙來攘往的科芬園(Covent Garden),街頭藝人紛紛出籠,一會兒出現全身綠意的千年老樹精,一會兒遇上鐵灰色的錫人。
在慵懶陽光的陪伴下,朝著東南走,沿著黑白影片《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中軍官與芭蕾舞者邂逅的滑鐵盧(Waterloo)大橋,來到泰晤士河的彼岸。占地約十公頃的滑鐵盧車站是英國最大的車站,也曾是連結倫敦、巴黎的海底遂道「歐洲之星」(Eurostar)的玄關口。為此,歷史上的宿敵── 法國,曾再三抗議,認為英方以「滑鐵盧之役」命名的車站來迎接法國人猶如侮辱,出入境都提醒著他們,當年拿破崙在比利時慘敗給英軍的不堪往事。
諷刺的是,當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根本沒把小小的英國看在眼裡。萬萬想不到,他最終竟栽在被他譏諷為「小店主國家」(Nation of shopkeepers)的英國手裡。
環視倫敦的大商圈,不難發現至今它仍是個「小店主國家」,購物不一定要到時尚的名牌旗艦店、連鎖店或知名百貨公司,包羅萬象的專門店或老字號也深得民心。在新牛津街上,有一間零亂的小店,專售拐杖與劍;位於法院街上的埃德和拉芬斯克洛夫(Ede & Ravenscroft),至今仍是法官們選購長袍與假髮的名店。而相對於時尚的西區,倫敦東部從奧爾德蓋德(Aldgate)到麥爾安德(Mile End)一帶,則是傳統服飾業的代名詞。在一般市民的心目中,御用商店的殊榮不亞於封侯賜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倫敦小檔案】
- 面積:1,580平方公里
- 位置:坐落在英格蘭島東南部,地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東西長 近50公里,南北寬約32公里
- 人口:約75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33%)
- 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帶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倫敦市區經常籠罩於潮溼的霧氣中,因此有「霧都」之稱
- 經濟:RPI(「零售物價指數」,衡量通貨膨脹率)-0.4%,1960年以來首次呈負值
- 失業率:5.6%,創下1999年以來最高紀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特拉法加廣場上的報攤展示英國例年來在奧運中奪冠的體育英雄。身為二○一二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即便經濟一片蕭條,倫敦仍卯足了力,準備大肆擴建。
[Not a valid template]↑ 法院街上的老店,是法官選購長袍與假髮的御用名店。
[Not a valid template]↑ 古董市場上,錫製的迷你軍事玩具鑄得惟妙惟肖,男女老幼都愛不釋手。
[Not a valid template]↑ 倫敦多元文化與藝術的象徵,也反映在青春少女假扮成日本漫畫人物的模仿秀上,自娛娛人,樂在其中。
[Not a valid template]↑ 融合印度風格的蘇格蘭風笛樂團,進行演出前的調音。移民豐富了文化,只是在現實考驗下,倫敦的困境與挑戰與之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