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雪山山脈的品田山北面側坡,我們一行依著登山小徑,在三千多公尺的海拔鐵杉林與箭竹林中穿梭上下。手上依著一份應是最準確的二萬五千分之一比例的經建會台灣版地形圖與另一份輔助的五萬分之一上河出版社的《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嚮導拿著指北針與GPS,嘗試依現有的地形地貌來研判圖中的支流,但總是有著些許的偏差,不然就是我們橫過的支流數與圖資不完全相同。
《經典》過去一年半來陸續的十餘條台灣河川溯源行,淡水河的源頭溯源難度約莫僅能是中等。從登山口來回三天的攀爬,登山步道上標明著往大霸尖山,往品田山等公里數指標,但哺育著約六百五十萬人口的淡水河,堪稱是台灣最重要的河川,其源頭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今,為何竟仍是如此撲朔難辨?竟沒人肯給多一個指標說明,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飲水思源,莫非僅是為與反共復國的荒謬企圖取得催眠式的合理連結,我們得強背長江與黃河的發源地,但僅僅是百餘公里長的淡水河,源頭確實在何處?似乎從沒被真正地認真考察過,我們的飲水,也從沒在地化地思源過…。
台灣的河流最長也僅百餘公里,與動輒數千公里之蜿蜒大河當然無法比擬,但不能因為短就被忽略,就視為沒其意義?因為這些溪川從先祖至今仍哺育著我們,一條條的河川,就是我們的一道道活水!動思將每一條拍攝書寫的溪河,從源頭的定位到出海口,都是採訪隊伍必需親身踩踏的必要條件!
《經典》的採訪人員以及大愛電視台《經典.TV》節目的攝影人員,在專業的高山嚮導帶領下,就這樣從淡水河旁關渡的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相率地一趟趟溯台灣山川之源。每趟的溯源,總有些波折,或是山林間的摔跌大小挫傷,或是雙腿被螞蝗咬嚙吸吮的疤痕,或是長期攀爬的酸痛,但一切種種,終在溯源成功的感動中化為成就的勳章。
婆娑之島,川流綿延,這個歷經一年半的福爾摩沙新水經注,終能結集成書。期間,我們也成功地探訪十二條河川的源頭,從源頭到出海口的報導,除了自然生態外,更有從古至今的人文薈萃其中!我們相信,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讀者!我的書櫃上原本擺著自己分別取自長江、黃河與瀾滄江(湄公河)源頭的水樣,現今,則又多分列了淡水河與濁水溪的源頭水,前三者是種壯舉,但後兩者更多了辛慰與踏實!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