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因為蜿蜒於恆春半島上,台二十六線,遂成了國境之南,最邊陲的道路。然而道路雖遠,其所環繞的半島在台灣的開發史上,卻占有關鍵性的地位。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大轉折。在此之前,半島的沿海因暗礁四伏,常有船難發生,除了美籍商船羅發號(Rover),在鵝鑾鼻西南方的七星嶼附近觸礁沉沒,船長韓特(Hunt)夫婦與其他水手逃生時同遭原住民襲擊外,其後類似的事件雖屢有發生,卻未曾釀成國際事件。
但直到琉球島民因遇颶風漂流至瑯嶠八瑤灣,倖存的六十六人誤入牡丹社,遭牡丹與高士佛兩社的排灣族殺害;以懲兇為由,日方自車城登陸、出兵牡丹,殲滅排灣族人上百,史家稱之為「牡丹社事件」的戰役,才成了眾所矚目的公案。
在今天,此役中所有的歷史現場,幾乎都為台二十六線所行經的路線環繞。除了戰役最激烈的石門古戰場,位在車城鄉與牡丹鄉之間編號199的縣道上外,琉球島民漂流所至的八瑤灣,是今天滿州鄉的九棚海岸;瑯嶠即今日的恆春。
此一事件發生後,在英、美兩國的介入斡旋下,清廷以五十萬兩的賠償金換取和平。而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力陳下,清廷察覺日本侵台的野心,更一改先前的消極態度,終於願意著手一連串充實邊防的積極作為。
其中,對南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兩項政策,莫過於是興建恆春城和開闢北、中、南三路中的南路。前者促使南台灣的邊防有了重心,後者則貫通了南台灣東、西兩岸的交通。回溯這段歷史,今天猶存於台二十六線30k左右的恆春南門古城,是當年牡丹社事件留下的直接物證;至於南路,即著名的瑯嶠卑南古道,以荷蘭時期的採金路為基礎的它,以恆春為起點,跨越滿州與牡丹兩鄉後,大約抵達今天的台東市一帶。
但對照今日的地圖,與其說它是台二十六線的前身,倒不如說它與半島上另一條東西向的200號縣道要更吻合。這種情形,除了源於古道的開闢,是為了打通通往東部的道路、戍守後山門戶外,也為了當年的恆春半島上,一直都活躍著有馘首習俗的排灣部落,以致於恆春以南的地區,向來少有人行,連帶地,道路的開發也就不若恆春以北來得普遍。
儘管如此,半島西部沿海的道路,雖在恆春建城以前,因「山害」嚴重,始終以恆春縱谷為中心,路線一會兒偏西一會兒偏東,但隨著古道與恆春城的建設大致底定,越來越多的清兵南來駐守,道路的走向,也越形穩定。與此同時,在治安同獲保障的情況下,恆春以南經墾丁直至鵝鑾鼻,也開始有了足堪行走的小徑。惟到了鵝鑾鼻往東轉北的一小塊地區——這比國境之南更要荒蕪的海角天涯,源於漢人極少在此活動,有的,也只是原始的鳥道、獸蹊,或原住民們一步步踏出來的獵徑。
於是,彷彿是一種宿命,同樣的情況,即使事隔百千年,似乎也沒有太大改變。做為台灣環島公路中最南端的一段,當北濱公路台二線、西濱公路台十七線、以及東濱公路台十一線等,分別在七○年代便陸續完工,唯有台二十六線不但本身斷了好幾截,也讓許多工程人員夢想中的環島公路,留下了一段不短的缺口。
環島公路唯一缺口
車行恆春半島上,環島的台二十六線像一只籃框的主框架,起訖點分別聯絡半島東西兩側的199(車城到牡丹)、200(恆春到滿州)號縣道,則是交織的橫向細籃網。
循著台二十六線,從起點楓港開始,經過狹長的枋山鄉、山城獅子鄉,來到以四重溪溫泉聞名的車城,在台二十六線約10K左右處,便見山勢崢嶸、斗笠狀的尖山兀立於前,昭告著道路已然進入國家公園的界內。
自此,先是日治時期曾為捕鯨場、舊稱「大板埒」的南灣,潔白柔細的沙灘映入眼簾;墾丁森林遊樂區內的熱帶植物園,遍布隆起的珊瑚礁岩;西部台灣海峽的浪、東部太平洋的潮,在南灣遭遇後,交會融合於巴士海峽;又高聳的中央山脈貫穿了大半的島嶼後,終於像魚的尾鰭一樣,在此遽降至海拔四、五百公尺以下,沒入浩瀚的海洋。
大王椰子、瓊崖海棠、大葉山欖、月橘、銀合歡、林投與木麻黃,在台二十六線上,不管是最初的枋山、獅子鄉路段,或是國家公園境內,琳瑯滿目的植物群落,直叫人眼花撩亂;風吹沙、九棚海岸、旭海大草原、龍坑生態保護區裡的崩崖與珊瑚群礁,獨特多元的地質、地貌,更讓台二十六線較之性質雷同的北濱公路台二線,公里數雖較短,腹地卻更廣,生態樣貌更多元。
造化的奧妙,造就了台二十六線沿線、特別是墾丁國家公園內的處處驚奇。曾經是歷史上血腥的殺戮戰場,如今卻源於同樣的險與奇,成了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優美勝地。根據墾管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統計,每年衝著墾丁的熱帶風情、循台二十六線風塵僕僕而來的中外遊客,總計達五至六百多萬人之多。
在南灣、小灣、香蕉灣,只要有沙灘的地方,就可見身著鮮豔泳裝、披著大浴袍的年輕男女,大搖大擺地招搖而過;載有沖浪板的休旅車,呼嘯而過不說,敞開的車窗,總流洩著震耳欲聾的音樂。
至於夏季時,尤其是流行音樂祭「春天吶喊」只要一舉行、就會人滿為患的墾丁大街上,分明是堂堂的省道一段,但遊客和攤販,卻像給陽光與海浪催眠了似地,聯手占據了四線道的路面。而櫛比鱗次的民宿,自從民國七十二年,台二十六線從楓港到鵝鑾鼻的路段,以既有的「屏鵝公路」為基礎加以拓寬後,幾家大財團陸續進駐,也引發當地人自己經營的民宿,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地冒出來。
國防軍事據點所在
然而,或許就是因為半島如此野性、澎湃,椰林、沙灘令人流連忘返,一般人循台二十六線環半島而行時,很少會想到,為什麼好端端的一條路,走著走著,到了佳樂水就忽然中斷?不然,就是非得轉道200號縣道,才能完成半島的繞行?
有一說是,源於歷史的流風所及,或是恆春半島先天的地理條件,除了讓它具備有成立國家公園的條件外,低矮卻茂密的森林,也是極佳的國防軍事據點。
以車城為例,這個和半島上其他中央山脈餘脈以西的地區一樣,向為落山風所苦的小鄉,除了過去的四重溪溫泉、現在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外,大概就屬耐風的農作物洋蔥最為人知。然而,就在車城唯一的主幹道,即台二十六線上滿是賣洋蔥與紅仁鴨蛋的招牌,鮮為人知的卻是,人口一萬出頭、面積不過四十九點九平方公里左右的車城,竟有高達十分之二的面積,都是國防部的聯訓基地。
「他們每年都要舉辦數十場的實彈演習。畫著迷彩妝的軍用吉普車,在馬路上來來回回地走的景象,對我們來說,早就是家常便飯。」挨著台二十六線旁賣早餐的陳美貞,娘家住在聯訓基地所在的山區附近。她說,每逢軍方演習,道路得封鎖,人車無法通行,就連農事,也得硬生生地暫時擱下來。
「不過,他們也不是一點貢獻都沒有啦。」時針指向十二點,陳美貞開始著手收拾早餐店裡的東西準備打烊。雖然過了農忙季節,但洋蔥田裡還是有些活兒要幹。「每逢三到四月,洋蔥收成的季節,一些阿兵哥們,都會自動自發地,到我們的田裡幫忙收割。」陳美貞說。
關於黃土飛揚的山頭停著坦克車、砲台的特有景觀,在台二十六線的西側路段,往往還得透過更小的縣道、鄉道,才容易在山區見到。但如果開車到半島東側的滿州鄉與牡丹鄉,其中分別隸屬兩鄉的港仔村到旭海村沿海路段,屬於國防軍事的設施,就不難遇見了。
關於滿州,這個由原住民、客家與閩南人等族群組成的小鄉鎮,最早是瑯嶠十八社社王居住的所在。當第一個客家人向社王租地開墾而遷居部落後,早先被原住民丟棄屍體而稱為「臭氣」(Manuntsuru)的地方,在日本統治台灣後,被改為日文發音的「Maunshiyu」,這也是後來鄉名「滿州」的由來。
不似墾丁的喧囂,瓊麻產量占全台百分之七十的它,近二十年來,雖因瓊麻產業的沒落,農業與工業雙雙失去支柱,只能依靠佳樂水的觀光收入維持;但車行滿州鄉上,但見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三三兩兩的牛群低頭吃草,停在牛背上的白鷺鷥停了又飛,恬淡自得的農村景觀,就如同畫一般。
至於牡丹鄉,這個台灣最南端的原住民鄉,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牡丹社所在。全村都是排灣族人的它,雖有牡丹水庫與石門古戰場兩個景點,還有199號縣道走到底的旭海大草原,但只因位在水源地,牡丹鄉空有大片山林卻無法開墾,鄉人無奈之餘,只有紛紛外出謀生。
就在兩鄉之間,介於港仔村到旭海村的沿線路段,即是路況複雜的台二十六線除了西岸路段外,唯一的另一段完整道路。只是遠不及西岸路段的寬敞,這一路段,寬僅四到五公尺,右側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左側是海拔一至三百公尺的山坡,錯落起伏之中,果見一些漆成黃綠或草綠色、一到三層的平房,坐落於其間。
據家住牡丹、人在台東海端鄉公所工作,只有例假日才回家的宋麗玲說,這些建築有的是海軍軍營,有的是陸軍駐防部隊;但因國防部向來以軍事機密為由,保密到家,即使是當地居民,也搞不清楚這些建築物,真正的用途是什麼?
唯一能確定的是,就在港仔往南,也就是台二十六線起點楓港與終點台東縣達仁鄉之間,兩段迄今尚未有道路的路段之一,差不多也就在旭海大草原的不遠處,便是海軍的飛彈試射基地。
「聽說試射的方向,通常是由停泊在海面上的艦艇,從海上朝山區裡發射。」宋麗玲吐吐舌頭表示,她打小就希望能親眼看看飛彈是怎麼飛的,「可惜這一段的台二十六線,始終沒能打通;連路都沒有,又哪有機會到那兒參觀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台二十六線小檔案】
- 位置: 起點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台1線相連,終點台東縣達仁鄉安朔。為一環繞恆春半島海岸的重要公路,沿路經過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佳樂水、九棚大沙漠及旭海大草原等風景區。
- 長度:公路局規畫全長共計91.711公里,但至截稿為止,終點標誌尚未安置
- 別稱:南濱公路
- 特色:台26線環繞至東部海岸後,尚有兩處路段未修築,因此全線被截成三段,主要為:起點楓港至佳樂水(第一段)、港仔至旭海(第二段)、下南田至終點安朔(第三段)。此三段路可通行車輛,但彼此並不連接,所以台26線目前尚處於未完全通車狀態。其中,旭海至安朔段經環評後,已於二○○六年三月開始動工,這段總長十二公里的新闢路段,為舊時「瑯嶠卑南古道」中的「阿朗伊古道」,由於其為台灣唯一的沿海古道與僅存的天然海岸線,開工前後,皆引起極大爭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夕陽下,墾丁南灣的遊客或戲水、或馳騁水上摩托車,對於布景般的核三廠,完全視若無睹。(攝影/劉漢文)
[Not a valid template]↑ 入夜的鵝鑾鼻燈塔,一百八十萬支燭光的亮度,可照亮半徑二十七浬的海面。然而,在環保與開發爭議間,它能否為當地照出一條明路?
[Not a valid template]↑ 風吹沙附近的草原,牛群怡然徘徊,前此,這裡全種滿瓊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