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年代】惜資源 續物命 節約能源新方向

撰文/鄭鼎民(經典雜誌編輯)
攝影/蕭耀華(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德國唸書的台灣留學生,曾經流傳這麼一段故事:為了紓解寫研究論文的壓力,準備離開書房到客廳看電視,順便透透氣;不久,德國室友回來,發現房門未關,天花板上電風扇空轉,還有好幾盞燈亮著,經過詢問,得到一副無所謂的回應:「我只是出來一下,等會就進去」。哪知,德國室友用嚴肅的口吻說著,「就是你們少動一根手指,我們國家就得多蓋一座核電廠!」

這或許是留德學生間,用來表述其日耳曼民族一絲不苟的最佳寫照。然而,除了用徠卡相機、賓士汽車等頂級工業技術體現嚴謹精神外,其實,德國也是歐洲少數實行節約能源最徹底的地方。

時空拉回台灣,大型晚會後的清晨,通常是清潔員最頭痛的日子,報紙隔天用篇幅有限的報導幾筆帶過,只是這些並未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或許曾經的經濟奇蹟振奮了我們,起飛年代對美好生活的幾筆勾勒即是:憑著強大的外匯存底,總可以透過一筆筆的買賣交易,將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輸送到各個角落。

台灣高度倚賴能源,百分之九十八的能源皆須進口,「世界一打噴嚏,台灣跟著發顫」。科技大老張忠謀最近在演講公開聲稱,「油價一桶一百美元的時代就快到來」;前些日子,環保署擬爭取徵收入城「擁擠費」,即是想效法歐美,透過強制性手段達成節約能源目的。經濟部能源局正投入大筆預算,準備積極開發再生能源,降低能源依賴。各類節約方法因此應運而生,其中,具「環保」及「節能」的綠建築,在慢活風氣當道的今日正異軍突起。

從一座圖書館開始

近來引發網路上熱烈討論的台灣第一間「森林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其建築物符合「綠建築」九大指標。何謂綠建築?綠建築指在規畫、施工到建造完成的過程中,消耗及製造最少能源、廢棄物的建築;其中,「日常節能」及「水資源」指標,是綠建築必備的資格。

設計北投圖書館的建築師郭英釗指出,傳統水泥建築物隔熱效果不佳,雖然吸熱效率高,短期可達到隔熱效果,但熱量蓄滿後,「往屋子裡放熱也會持續很久」,白天吸收的高熱,到了晚上才開始放熱,這是水泥「熱延遲」的特色。這就是為什麼常見夏天晚上,外頭街道「夜涼如水」,上班族拖著一天的疲憊身軀,返回屋裡卻「炙熱難耐」的原因。

因應台灣氣候濕熱,隔熱與通風往往是居家舒適與否的參考指標。北投圖書館建立的分區空調及自然通風窗戶,設計初衷是讓自然風能夠透過建築方位充分對流,空調使用量相對減少,全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需開空調,就可以達到舒適程度。

而「雨水回收系統」與「省水器材」,則是決定水資源指標的關鍵因素。利用屋頂的貯水系統蒐集雨水,經過過濾沉澱池裡清除雜質,最後回收箱儲存並轉做澆灌、廁所用水用途。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雨水回收系統為例,平均每個月就可收集將近兩萬公噸的水量,是北台灣雨水利用系統,最具成效的案例之一。

或許有人質疑,動物園是大型園區,只能當成個案看待,但看到這數字實在無法不讓人振奮,試想如果全台灣的住家及企業都裝了雨水回收系統,不僅達到資源再利用,也回應京都議定書減量二氧化碳的目的,效果將非常巨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大樓再生水回收系統示意圖】

運用埋在地底的汙水處理設備,將使用過的自來水,加以回收,並層層過濾,轉成再生水;二次用水的使用以「不接觸人體」為原則,藉此與自來水做區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北投圖書館,根據日照方位植林,在隔熱與通風前提下,利用自然透光保持室內明亮。天氣好時,甚至到夜晚,才需要打開室內光源。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