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視窗】內蒙有個毛子國 中俄邊界上的聯姻聚落

撰文/郜瑩
攝影/杜殿文

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邊,中俄邊界額爾古納河的右岸,與黑龍江上游南邊,散布著一些屯子,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是黃髮碧眼高鼻,但一張口所吐出的漢話,卻是帶著濃濃山東或河北土腔。

內蒙人與東北人將這些屯子稱之為「毛子國」,對那些有著外國人特徵外貌的村民,則給予一個略帶譏誚的稱呼「二毛子」(混血第二代),或「三毛子」(混血第三代),因為他們是由中國爹與俄羅斯媽聯姻所生下來的後代。

這些「毛子國」的形成始於一百多年前,一些被貧窮所迫的「關內人」(對山海關以內居民的統稱),跑到當時被稱之為「北大荒」,狼群遍地、熊虎攔路的東北與內蒙邊域來尋找生路,他們多半是衝著金礦與人參而來,於是,又稱為「跑腿子」。

而這些前來密林莽野尋找「富貴夢」的跑腿子,有不少是來自山東、河北與遼寧一帶無家眷的年輕男子;俄羅斯的一些窮苦人,則由於對中國充滿了富裕想像,也跑到這些邊界來討生活,尤其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為避戰亂,人過來邊境的更多。

本來這些跑荒的人都沒啥長居的打算,只是想掙足了錢就回老家,但待的時間一長,當地又少有中國姑娘,加以經常有機會接觸到那些既吃苦耐勞又年輕美麗的俄羅斯婦女,因此雖然雙方語言不通,但基於同是離鄉背井之人,又都有想一起過日子的需求,於是共結連理之事漸漸而生,慢慢蔚為風氣,聚集成一個有著特殊文化與群體的村落。

我初次來到內蒙時,就聽聞到這些個充滿著「大鎔爐」文化體現,官方稱呼為「華俄後裔」,當地人則稱之「二毛子村」的屯子,當時即盼能有機會前往探訪。但由於其皆隱於無公共交通車可以到達的邊界,在財力不足與安全考量下無法成行,直到某次藉由陪同一些民族學者之便,方得一償夙願。

我們去的是位於額爾古納河邊,華俄後裔人數最多,中國名字為「室韋」,俄國人又給他取名叫「吉拉林」的小鎮。

在去「吉拉林」的路上,陪同的蒙古友人特別引領我們去當年成吉思汗的大弟拙赤.哈薩爾所設立為都的遺址「黑山頭」。這個當年有著內、外高大城牆,城牆外尚設有護城壕,由「關內」迢迢遠運來精美的綠琉璃、青磚、花崗岩建築而成,造型精美華麗的宮殿,如今,卻僅僅餘下被蔓蔓荒草所掩覆,如果沒經人指認,全然無法辨識的城牆殘蹟與城壕。

我用腳在那荒草堆中撥了撥,發現好些片色澤豔麗的綠釉片、綠琉璃與青磚殘片,以及有著殘缺龍紋的破碎瓦當,似乎在向我說明,這裡曾有過的富麗風雲;這裡曾有過千匹良駒、萬隻羊群;這裡曾有過生龍活虎的蒙古騎士在此馳騁;這裡曾有過蒙古皇家男女的愛怨嗔痴,但現在它卻在那裡,已成廢墟。

國界兩端的吉拉林

離開了「黑山頭」後,車繼續往「吉拉林」而去。就在天開始飄起濛濛的細雨時,我們行經一片墓地,那些墓地的墳頭前都立有一根根的十字架,陪行的人告知那是華俄後裔的墓地,我們要求停車前去做近距離的觀察。在走近那片墓場後,發現有一些墳墓還用一些頭部削尖了的低矮木板柵欄圍起;更有講究些的還在十字架上,搭起了一個有雙斜面的木板屋頂來擋雨,以免風雨腐蝕了寫在十字架上逝者的姓名,與鑲嵌的小型耶穌像。這些墳墓有的集中一處,似乎是一個家族;也有的是三三兩兩地散立著,我大致數了數應有幾十座。

雖在近觀這些墳墓時,尚有其他同行之人,但基於對亡者和墳墓的恐懼,我只敢觀察最鄰近的幾座墳,不敢深入遠處的墓地,其他同行者也多半如此。

在回返時,我發現遠處一條長長的,不細看還以為是路,仔細看才知道是條河,他們說那就是額爾古納國界河。車順著路走,將我們帶到河邊。額爾古納河面並不寬,河水極清,緩緩地流淌著。界河邊有一個小小的崗哨,有一座百來公尺長的木橋就架在河道上,那就是中、俄兩國的通道。我們上了停靠在岸邊的一艘快艇,乘風破浪於這條駛離了渡口後越來越寬闊的中俄界河上。

俄羅斯就在我們左邊的視野中,對面有兩棟房子看得真真切切,聽說彼岸的小鎮也叫作「吉拉林」。

駕駛快艇的船長說:「天再熱一些時,還可以瞧見對岸那些老毛子們在河裡戲水呢!冬天河水凍起來時,在河上溜冰,一個吱溜就『出國』啦!」如此的地理環境,自然便利了中俄聯姻。依額爾古納河東岸而建的「吉拉林」,也因此成了華俄聯姻的大本營之一。

「吉拉林」的房舍,俄國風味十足,皆是以原木搭建的木頭房子,四面開窗,窗內襯著白紗窗簾。據說這種稱之為「木克楞」的房子,除了外表好看外,它的抗凍、保暖性也較磚瓦搭建的房子來得好。每個木克楞房子的四周,都用木柵欄圍著,院內花木扶疏;院中的一角,多半都還設有一個可做芬蘭浴的蒸汽浴室。

走進室內,紅漆地板擦拭得光可鑑人,在粉刷得雪白的牆上,中國人的年畫和大大的「福」字,與一些被假花與彩色布匹裝飾得十分華麗,上供有俄羅斯東正教的「耶穌像」、「聖母馬利亞懷抱聖子像」的神龕並立,充分顯現華俄文化在這些家庭裡融洽交流的情景。

據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廟,更是「華俄後裔」文化融合的具體縮影。那小廟的建築為漢廟傳統型式,但顏色卻不是常見的棕紅色,而是粉刷成如俄羅斯神龕般的白色;小廟外面還圈了一圈,在滿族和達斡爾人住家常見的以柳枝搭成的圍籬,圍籬上仿著蒙古人敖包(石塊堆積而成的祭壇)上繫五彩布條般掛著些紅布條;但最有趣的是廟裡除了供奉狐仙、黃大仙、觀世音、玉皇大帝等中國道教與佛教的神靈外,還坐著尊耶穌像,聽說那是一位多年前回俄羅斯定居的老太太所放置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毛子國位置圖】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 第三、四代華俄後裔的身分或許始終曖昧難清,但俄羅斯民歌會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傳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