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91

撰文/黃世澤(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到假日就是我家的特別外食日,我會讓孩子選擇一間想上的餐館,速食店往往會被他們列為選項之一,這次剛好看到植物肉漢堡限時推出,帶著嘗鮮的心情前往,大口咬下,咀嚼時我腦海裡不斷反覆辯證:到底像不像(真肉)?像或不像,重要嗎?

對素食者而言,植物肉是種詭異的存在,既然要吃素,選原形的蔬菜或豆製品即是,為何還要吃一口擬真假肉?植物肉的目標實際上是面對葷食者,提供另一種不葷食選擇,「未來肉」既是商品名,更是對食物科學的想像,若植物肉得擬真到與葷肉並列,對人類外在的飲食習慣、生物口欲等文化積習,不失為一個解放選擇。

無論肉真亦假,我們飲食都可有所選擇,不殺生,不只是一股趕流行的蔬食風潮,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省思,證嚴上人曾言,「只要我們發心,把真如本性提起,就能透徹。真如本性,原來就是一個『善』字。」為善不難,從每日入口的飲食即可做起。

繼續把視角延伸到全球,這類科技發展或可成為解決氣候危機與社會失衡的出路。氣候變遷,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之一,各國紛紛設下「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喊出要在二○五○年時徹底淨零達到「碳中和」。

《經典》雜誌本期開始推出的新專欄【零碳世代】,特約作者Simone Tramonte在〈創造始於限制——朝向零碳排的未來路〉一文中,援引冰島、丹麥、法國等國家的例子,探討歐洲的再生能源、食品生產新技術和循環經濟等新發展與作為。撰述王海咪〈太陽的贈禮——我們與光電的距離〉則聚焦在台灣的能源轉型,太陽光電板在各地不斷冒出,全台的總發電容量已約與三座核能發電廠相同,但看似蓬勃發展的背後依然充滿許多矛盾與衝突,需要更理想的溝通管道。

最後要特別跟讀者推薦〈台灣特「色」——繽紛與簡約的光譜之間〉,撰述吳佳珍嘗試理解為何台灣文化會以「亮眼」為優先,偏愛鮮豔奪目的高彩度與高對比的色彩搭配。顏色本身沒有對錯,但運用的環境要思考適不適合;色彩可以充滿人味,成為台灣當代代表顏色,但也可能因未被適當引導與設計,成為色彩暴力卻不自知,資深攝影劉子正走訪全台街頭拍攝台灣特「色」,生猛有力的影像值得一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