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美日常】纜線電桿 斬斷占據天際的蜘蛛網

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條馬路向遠處延伸,兩側有著熱帶樹木、閩南式街屋以及成排聳立的電線桿,帶領觀者走進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景致之中──這是一九二六年畫家陳澄波在入選日本帝展的畫作〈嘉義街外(一)〉中描繪的故鄉風景。當時不少藝術家大量將電線桿、電線等電力基礎設施納入作品元素,展現台灣現代生活的變化,甚至線條愈密集,愈能顯示文明進步。

時間跳轉到現在,新北市板橋區一處雙線道十字路口,只見四根電桿加五根路燈桿及號誌桿上,至少附掛了八束纜線,每一束又有散亂的十多條,等於近百條跨街飛線在道路上方縱橫交錯,有的繼續延伸到公寓外牆。過去象徵繁榮的「五線譜」如今化為糾結纏繞的「蜘蛛網」,占據了僅存的一線天際。這些橫行無阻的纜線究竟從何來?

隨著都市發展,來自公私部門、因應不同機能而設置的纜線也愈趨多元,包括電力傳輸(配電輸電、路燈電力、交通號誌電力),以及訊號傳輸(有線電視、固網、里辦公室廣播器、警察局監視器、交通號誌),多半附掛於電桿、路燈桿或號誌桿,長年累積下來數量眾多,最終導致「剪不斷,理還亂」。

架空纜線常見於一九九○年代前建設的老社區,當時政府對於建築物電信設備設置空間沒有明確規範,後來才新增的各種纜線便採用最經濟、最快速的方式:架設於空中。私接亂拉、停用未移除,便宜行事之下,不僅新舊混雜,更產生大量無主的廢棄纜線。

原則上,經過道路上方的架空纜線,如果要附掛於電桿,架設單位依法除了必須向台電申請租用之外,也得向地方政府申報繳交市區道路使用費。那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纜線直接從上面拉很快,只要民眾同意就好了。」在北部施作二十幾年的有線電視工程承包商彭先生表示,如此已行之有年。儘管台電及地方政府會定期清查,但他們也坦言「目前絕大部分還是私設,難以全面管理」。

為了斷絕蔓延增生的纜線,台北市政府二○○六年起要求有線電視業者,每月自主清整各區里、自提改善成果,再由市府複查。當時主導的觀光傳播局表示,最棘手的是大量附掛電桿的纜線,因為電桿有高壓電通過、較難處理。

「解決架空纜線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地下化,讓可以下地的先下地,才能有效管理其他還沒下地的纜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道路挖掘管理中心主任歐陽君強指出。

該中心負責整合地上與地下道路管線的鋪設與清除,二○一五年承接纜線清整業務,針對路寬十五公尺以上道路,推動台電、有線電視等纜線單位以「地下化」為原則優化;未達十五公尺路段則專案處理。

拔電桿前的攻防戰

這天,台北市文山區萬慶街二十三巷的居民迎來電纜地下化的最後一哩路:拔電桿。只見工程人員先固定好上頭已空無一物的電桿,吊臂工程車幾次吊升後一舉拔除電桿。

「以前從客廳就能看到電線桿上的變壓器、還有電線跟其他不知道什麼線,很不好看,想說關上窗戶就算啦。而且每次颱風來都很擔心被纜線打到,今年不用怕了。」終結多年憂慮的三樓住戶表示。現有眾多屋齡逾三十年住宅的文山區,往往不到一百公尺就有五根電桿,近年陸續移除。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樂見地下化。「有的路段光是為了民眾抗議變電箱位置,我就協調了十年!」同在文山區,十多年前開始爭取地下化、今年終於完成部分的景東里里長高鳳謙指出。

眾多需要地下化的纜線之中,台電負責的是配電線路的地下化;問題癥結在於,民眾以為「地下化」就是將纜線埋入地下管路、然後拔電桿,但其實不只如此──原在電桿上的變壓器必須改到地面(即一般常見的變電箱),得尋找距離用戶端一百公尺以內的公有地設置,否則無法進行地下化。

因此,工程的第一階段就是規畫變電箱位置,接著埋設管路、設置變電箱、布放地下電纜,最後才遷移電力纜線與附掛纜線、拔除電桿。台電台北南區營業處檢驗員李國基無奈地說,有些路段早已埋好管路,但是一要設置變電箱,民眾就陳情抗議,工班多次來回,遲遲無法完成。

第一線面對民眾「不希望見到電桿與纜線、也不願意變電箱設在自家旁邊、但又要用電」的多重需求,高鳳謙指出,新變電箱都規畫在公有地,照理不需經過民眾同意,但里長作為民眾、施工的台電與主事者市府三方之間的橋梁,一定要不厭其煩地溝通。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中火車站舊站對面的狹窄巷弄,因為屬於早期開發的區域,短短一百公尺就有四根電桿以及糾纏天際的「陳年蜘蛛網」。
[Not a valid template]↑ 沿海台15線的電桿易受颱風侵襲造成停電,是桃園市優先辦理電纜地下化的區域之一。
[Not a valid template]↑ 完成埋設管路、設置變電箱、布放地下電纜,再來是電纜地下化最後一哩路:拔電桿。


[Not a valid template]↑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新竹市定古蹟台灣菸酒新竹營業所,整治後展現建築之美。

[Not a valid template]↑ 原本周邊有著橫跨道路的架空纜線。(攝影/林駿嵐)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