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世界多事之秋,我輩已屆「隨心所欲」之年,半世紀之前同窗共讀的大學同學,忽然東施效顰,仿效起年輕世代建構網路社群平台,對現在世局、社會百態進行指點江山,觀點百花齊放,論辯百家爭鳴,豪氣干雲,不減當年。
在交流平台上,「盍各言爾志?」有人極端,有人委婉;有人冷靜,有人激情;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有人只談養生,不論世局;有人除了世局,其他不談。對時局的看法有左有右,論點有同有異。但情誼尚在,論而不爭,爭而不破,說話留些分寸,道理留些與人,事緩則圓,話圓則融,大家都已經歷人生大半風霜,知道「人是偏見的動物」,是非對錯,各有主張,難說清楚,也不可能說清楚。但作為日暮斜陽的老人,還對世局事事關心,表示大家耳聰目明,是好事,也可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明朝末年顧憲成對「東林書院」學子的期勉。讀書人除了讀書要用心入耳外,對社會民間疾苦不能冷漠,對平民百姓晨風暮雨的血淚心聲也要用心傾聽;對自己的家事私事固然要關心,對國事天下事的詭變興亡,更應事事關心。
「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濟世是知識分子的使命與良心。如果知識分子不傾聽民瘼,不關心時事,只知獨善其身,不知兼善天下,知識就不再是力量。顧憲成的這句話確實講得鏗鏘有聲,遺憾的是,在顧憲成離世不久,明朝就因黨爭腐敗,內憂外患,民生凋敝,亡於清兵,終其一生,既沒有看見知識分子應有的知識力量,又沒有看見文武百官保家衛國、力挽狂瀾的節操與決心。
顧憲成去世一年後,顧炎武出生(一六一三年)了,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生命經歷,雖然同樣姓顧,卻沒有任何關係。如果硬要說有的話,那就是他們具有同樣關心黎民百姓的情懷,同樣想善盡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篇說: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意思是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久以來,世風日下,道德日損,社會不講禮義了,官民不尚廉恥了,這種世道日衰、民風日頹的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長時間的腐化、俗化、濁化、鄙化有以致之的。雖然如此,顧炎武仍然堅信:世局再冷冽,未嘗沒有像松柏一樣不凋於歲寒,能傲立於霜雪的淑世仁人;社會再風雨晦昧,未嘗沒有像雄雞司晨一樣鳴叫不已,喚醒昏睡人們的志士。
《楚辭.漁父》篇有段文字: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這是屈原自我放逐的心聲。帶有處世潔癖的屈原,身處最糟糕的亂世朝代,耿直敢言、剛烈的個性,既得不到君王的賞識,又不見容於朝廷的群臣,仕途不順,諫言難進,終於被無情地放逐了。
被放逐的他,義憤填膺,心亂如麻,形容憔悴,喃喃自語徘徊於江邊湖畔。
捕魚的老人家看到他悶悶不樂,抑鬱寡歡,趨前問他說:「您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嗎?是什麼原因讓您這樣憂心忡忡呢?」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怎能讓我心安?怎能讓我不悲憤呢?」
漁父笑著對他說:「自古聖人不會執著於物、受制於物,他們都能順勢推移。舉世皆濁,那您也不妨跟著眾人攪泥揚沙,隨波逐流,不也會活得快樂嗎?眾人皆醉我獨醒,那您就不妨跟著吃些酒糟,喝點薄酒,同眾人大醉一場,生活不也會好過嗎?你為什麼要自尋煩惱,逆勢而行,為什麼要那麼憂國憂民,老想這事呢?為什麼要高舉道德大旗,正道而行,過著自我放逐的日子呢?」
屈原不以為然地回應說:「頭髮洗乾淨了,冠帽上的灰塵也應該將它拍掉再戴上吧!身體洗乾淨了,衣服上髒的地方也應該把它清除掉再穿上吧!豈能用髒的帽子再汙染我的乾淨頭髮;用不潔的衣服再玷汙我的身體呢?如果一定要我同流合汙,我寧願投入湘江葬送於魚腹之內!絕不讓潔白的身軀蒙塵。」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邊敲著船漿,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歌辭,漸走漸遠而去了。漁父的臨別贈言就是要告訴屈原:水的清濁,各有它的妙用,如果水是清澈的,可以用來洗珍貴的飾物;如果水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掉沾滿泥土的雙腳啊!凡事何必那麼認真呢?
漁父和屈原有著兩種不同的生活觀,漁父縱浪大化,逆來順受,自然過得平淡逍遙。但屈原就是死腦筋,他的處世態度就是一板一眼,潔癖認真。他看不慣不公不義,也容不得黑白不分,所以他不願意合汙苟活,寧願清白以死。這就是屈原之所以為屈原的原因,也就是他這麼以生命相許的堅持,所以顯得與眾不同。
我們現在正處於講究民主自由的時代,選舉成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元素,凡事靠投票決定。人民當家作主,其實是拉幫結夥作主,人多勢眾,大多數人通過的,就是對的,盟主決定的,就是好的。這是民主的規則,不容質疑。
偏偏社會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由平庸的大多數決定國家的命運,豈會是最好的制度?但這就是民主,就是普世價值,自古聖賢皆寂寞,難怪在人生路上形孤影單。
民主制度伴隨而來的是經濟市場化了,生產規模化了,消費方便化了,資訊網路化了,社會通俗化了,治國選舉化了,生活從眾化了,處世媚俗化了,利益主流化了,強權警察化了,弱者羔羊化了,在威脅利誘下,人人都成了羔羊。於是,世界漸漸分成兩種人:一種是牧者,一種是羊群。牧者用權鞭驅趕著羊群,羊群順著牧者想去的路徑前進。
英國十九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的《雙城記》作者狄更斯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也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走向地獄。
這話不僅適用十九世紀的英國,也適合於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如果人類制度不變,積習不改,未來的世代也將一體適用。用數人頭分配權位,用利益導向貴賤,二千多年前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哀傷,現在我們感受到了帝王當道的封建時代,人民與士大夫有「世濁獨清,眾醉獨醒」的悲憤,現在從眾的自由民主時代,又何嘗沒有「世濁獨清,眾醉獨醒」的感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在訊息快速流通的社會,在自由民主的主流思想中,大國主導世界局勢,強者制裁弱者的作為,不知道知識分子聽到否?看到否?我們是否都成了被驅使的羔羊了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