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現場】兵燹 烏克蘭戰場紀實

撰文/Michał Olszewski(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張乾琦(經典雜誌特約攝影)

晨七點,波蘭東南部與烏克蘭之間的「梅蒂卡-舍吉尼」(Medyka-Szeginie)邊界,和一週前幾無差別。原來星羅棋布的難民村,已從波蘭領土消失,不計其數的志工與蜂擁而至的難民,紛紛拔營往更內部的歐盟國家前進。之前,不少從波蘭、法國、芬蘭、愛沙尼亞、英國或捷克的烏克蘭人開著車子,在邊界守候,要把逃出烏克蘭的親人接走,有些一等就是三天三夜。從戰爭開始至今,短短數日內,已有逾四十萬難民,其中包括徒步的十六萬人,穿越窄小邊界逃至波蘭。十萬火急的長長車隊與驚慌失措的烏克蘭人,竭盡全力,跨越了近四十公里的漫漫長路。

邊界的逃難潮

太陽升起後,當天第一個抵達波蘭邊界的,是七十五歲的納蒂亞太太。她身穿褐色綿羊皮外套與灰色運動褲,手上拎著手提箱和沉甸甸的提包,無助地尋找公車,準備前往西班牙投靠孫女;奧薩納向她費心解釋,說波蘭沒有直達西班牙的巴士,納蒂亞太太不肯相信。她打了無數通電話給她家人,家人都還待在烏克蘭城鎮切爾卡瑟(Cherkasy),雖然遠在一方,但仍未失聯。納蒂亞太太很幸運,一名開車送友人到邊界的瑪果太太注意到她,初次相遇的幾分鐘對談後,她便搭上瑪果太太的便車到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ów),隔天再從那裡飛往巴塞隆納。

我向波蘭海關探詢,危機是否接近尾聲?他們搖頭說不。他們認為,現階段不過是暫停,許多難民在各大城市被俄軍阻擋出不來,再過不久,還會有一批從烏克蘭四面八方湧入的新難民潮。

一支隊伍在烏克蘭這一頭的邊境,緩慢成型中,箭在弦上的躁動與不安,從上一週便開始籠罩。愈來愈多人加入隊伍,即便兩國邊界的入境程序順暢無阻,但轉瞬間便又擠滿了人潮。小小店面內,東西一上架隨即被秒殺,架上總是空無一物,但擠兌現場倒人滿為患。公家單位很務實地忙著處理與日俱增的塑膠垃圾。供應商要嘛到不了,要嘛無貨可供。只有賣酒區乏人問津,這是全國禁酒令實施徹底的成效。

一波波人潮幾乎方向一致、接連不斷地往西邊移動,其中以婦女攜帶小孩為主,若有男性身影,大多是未達當兵年紀或非烏克蘭公民。有坐輪椅的殘障者,也有拄著拐杖或被人攙扶著載拖載行的。母親抱著孩子,孩子抱著娃娃,不知哪家孩子書包沒收好,筆記本散落一地,還有幾個小男孩腋下夾著老虎與獅子布偶。隊伍中幾位明顯患病的老邁婦女,孱弱得寸步難行,家人只得招計程車載送到數百公里外的隊伍前方。

唱不完的悲歌

根據當地政府估計,每天約有六萬難民經過火車站,目前已有超過二十萬人就地落腳於這個城市,比當地政府預估的多出兩倍,食物與附衛生設備的帳篷,日益短缺;沉重的人口壓力已超越當局所能負荷,只能轉向國際人道組織求助。

第一天在火車月台上發生的失序亂象,已不復見,警察、地方防衛隊與志工已能掌控難民潮的移動。為免互相衝撞踩踏,乘客分批上火車;殘障者與老弱婦孺優先。

整個利維夫火車站已成為難民營。火車從這裡出發去波蘭,也有波蘭人道救援的車子衝破交通堵塞來回穿梭。「耶和華見證人」向求助者承諾,會提供房子與工作;基督徒在街上彈吉他唱詩歌,鼓勵大家要懇切禱告。羅姆人則在最擁擠的大廳角落搭帳篷,見機行事。這裡煙霧瀰漫,難民必須燒柴才能暖身與溫熱食物。利維夫的婦女把鍋碗瓢盆和餃子都帶齊了,志工則在路邊維持交通。混亂嘈雜中仍井然有序,但偶爾會聽見人群中傳來極度絕望的哭嚎,不久前一名年輕女子從志工手上接下熱茶時便忽然厲聲慘叫、放聲大哭……。

世界遺址被隱身埋藏

「這裡不再是觀光城市了,」利維夫市長薩多維(Andriy Sadovy)宣告。千真萬確的一句話。這座曾是歐洲最美的都市之一,如今已面目全非。中歐最具宗教價值之一的大都會主教座堂,三月七日起改頭換面。工人一早便用網子把十九世紀的彩繪玻璃窗戶層層包圍,以防炮彈攻擊。利維夫的文物保護者絞盡腦汁將隨時可能被襲擊的殺傷力,降至最低。

提醒我們「戰事近在眼前」的,除了火車站的逃難人潮,還有殯葬業的車子頻繁而安靜地從教堂開往利維夫墳場,以及不絕於耳的救護車,把前線轉來的傷患載往當地醫院。

我問市長薩多維有關利維夫的防禦現狀。他身穿灰色毛絨外套,語氣堅定、自信、明確,他單刀直入,坦言情勢危急而棘手。「我們永遠不曉得下一個小時或明天之後的事。如果我們的空軍防衛系統接收到訊號,告知我們戰機已從克里米亞(Crimea)起飛,我們真的不曉得這台戰機會飛往何處。」

「今天,利維夫已變成一國之都。有些國外領事館和我們的辦事處已從基輔遷移到這裡。戰事還在東部持續延燒,我們的職責是確保國家機關持續運作下去。幸好我們還有電有水,銀行也還能運作。至少,我們還活著。」市長補充道。

我追問市長是否擔心自己的性命安危。臉上難得一抹笑意,他說:「我今年五十三歲,也算是對這世界有些貢獻。眼前最重要的是,為我自己,也為我的孩子,爭取烏克蘭成為自由的國度。我們要見證一個自由而獨立的烏克蘭出現。過去三十年,就當成我們的準備期吧!」

翻譯/童貴珊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利維夫志工為士兵駐紮處前線製作迷彩旗幟,作為掩護裝置;不動聲色地備戰與應戰,仍阻絕不了俄軍南北夾攻的猛烈攻擊,與不斷攀升的傷亡數據。
[Not a valid template]↑ 俄羅斯於靠近波蘭邊界、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外圍,展開炮火襲擊,多名軍人在軍事行動中死亡;聖彼得與聖保祿天主堂一天內舉辦四場葬禮。
[Not a valid template]↑ 牆上的每一張照片都是被紀念的烈士,他們是二○一四年那場脫俄入歐的「廣場革命」中壯烈犧牲的烏克蘭英雄。這場疏離俄羅斯而親歐盟的關鍵革命,拉開烏克蘭為自由而戰的序幕,也埋下俄羅斯入侵的戰爭因子。
[Not a valid template]↑ 文化之都利維夫許多世界級歷史建築被層層包覆,泡沫塑料與鋼構都派上用場。
[Not a valid template]↑ 火車站儼然已成難民集散地,顛沛流離與生離死別都發生於此。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