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能源】南方23.5°陽燧取「電」 台灣太陽能的未來

撰文/童貴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衍逸(經典雜誌攝影)

烈的太陽,像一顆隨即爆裂的火源,在電力輸配線拉不到的偏遠地區上空,大剌剌地使盡渾身解術,集中所有光與熱,往地面上一片太陽能板模照射,專注而無私。吸飽了太陽能量的電池,在夜幕低垂時,開始啟動家中唯一的小燈泡與小電視,照亮一家子之餘,也拉近他們與世界的距離。這是多年前一部記錄片報導的內容,提及印度山區的一位父親,如何縮衣節食買下最廉價的兩片太陽能板,再滿懷希望地扛回家的故事。

不管山區茅舍、沙漠帳篷或蒙古包,哪裏有太陽的恩賜,哪?就越夜越溫暖、越明亮,天涯海角,也不會錯過世足賽中「席丹撞頭」的經典畫面。

近年來,透過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家政府的補助,已有越來越多第三世界國家投入開發太陽能的方案,例如新疆、蒙古等日照輻射較長的地區,已開始分階段實施,預計到二○二○年時,當地電力供應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將由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站來完成。或許,這對「晝夜有電燈、處處有電線」的台灣而言,那種「盼不到電纜線」、想方設法要把白天的太陽借到晚上來使用的經歷,遙遠得近乎古早年代中,以凹面鏡(陽燧)照射陽光取火的生活。

不過,如果台灣持續致力於建立「非核家園」,如果台灣百分之九十八的能源繼續仰賴進口的情勢不變,那麼,我們似乎找不到太樂觀的理由。根據世界專家學者以目前能源的開採和使用量來推算,石油只有約四十年、天然氣約五十年、煤炭則約一百二十年的存量。事實上,今年以來,世界原油價格與二○○五年一月相較,上漲了約百分之八十,是四年前的三倍之多。

竭澤而漁的石油生產與警訊,加倍突顯了太陽的珍貴。德國BP石油公司前總裁傅蘭克(Uwe Franke)曾對媒體如此表示:「BP這兩個字母現在還是指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但將來它指的是後石油時代(Beyond Petroleum)。」英國石油公司BP及荷蘭殼牌(Shell)石油公司的代表,對外界表示:「我們將成為太陽能企業,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我們今天賴以賺錢的物質——石油,在短短數十年後就將用罄。」在後石油時代下催生的新能源「太陽光電」(Photovoltaic,簡稱PV),已呼之欲出。

後石油時代下的轉機

這樣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台灣的電力,將近一半來自燃燒石油發電,三成來自燃煤。當現代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石油時,無怪乎長久以來它能以一種無法被取代之姿,在地球上呼風喚雨。

七○年代的中東戰爭、九○年代的波灣戰爭延燒至今,此起彼落的伊拉克戰事與後續的恐怖紛擾,背後多少明爭暗鬥的能源權勢之爭,石油成了談判與報復的武器,也是禍亂的理由。有人問:如果沒有石油,世界會不會比較平安自由?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就在於,若要「求發展、拼經濟、爭繁榮」,則不能沒有「工業血液」石油,這是辯不倒的事實;而另一個更為不爭的事實是,石油產量逐年減少,價格起伏擺蕩,近期因伊朗核武問題,「第三次石油危機」的說法,已甚囂塵上。

作為聯結世界脈絡的台灣,在不具備任何天然能源的先天限制下,更無法免於能源危機之外,任何風吹草動的威脅都足以引來環環相扣的「蝴蝶效應」。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分析,近二十年,台灣每人平均能源消費成長率為百分之五,而每人用電量年平均成長率為百分之六點五;成長超過三倍。

若以能源局的節能觀點來估算,如果台灣民眾每人每天節省一度電,全台灣每年可節省八十四億度電,相當於二點三座林口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同時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五百八十萬噸,相當於造林三十九萬公頃,也就是三十四座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面積。

但問題就在於,縱使節約能源,也只能治標而不治本,「不過是把供需失調的引爆點延遲拖長,就長遠來看,未來還是必須要朝著新能源開發的方向前進,其中包括:太陽能、風力等替代能源……,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即將發生的能源危機。」在耀眼陽光下,以環境保護為主要訴求的聯合國「地球憲章」德國青年代表斯拉彼(Michael Slaby),雙手掌心向上,聳聳肩說道:「台灣的太陽光猛烈又用不完,而且都是免費!」

除了能源枯竭所引發的價格顧慮外,還有環境保護的價值問題。石油燃燒所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禍首之一。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曾說,溫室效應不是「狼來了」,以石油為主的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提高,是過去四十二萬年以來所僅見,恐怕也是兩千萬年來的最高濃度。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台灣去年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排名全世界第二十二,而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呼籲,人類必須在劇烈變動的未來二十年內,共同解決高達二十項重大的全球議題,其中,「全球暖化」問題最困難、也最具威脅性。解決之道,不只是回應「京都協議書」的約定,限制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已,全世界必須努力轉向不同的能源模式,而被喻為潔淨能源的「太陽光電」,是其中的選項。

「關心能源問題,不能只對現今不符合人類長遠利益的能源政策說『不』,而應該是更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找出確實可行、又得以維護地球環境的新能源生活方式,譬如太陽能發電。」長年投入能源與資源研究領域、現任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副主任的徐瑞鐘博士表示。

《我的太陽》(O Sole Mio)不僅是世界名曲,也是愛人口中恆常吟詠讚頌的說辭,這或許與它的本質和功能脫離不了關係。有人說,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若細細思索,便可理解這絕非不著邊際的誇大之言。人類每一天的存活與行動,幾乎離不開太陽。太陽只要缺席一週,溫度隨即驟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十三度,氧氣成液狀,所有生命凍僵。

身為一個巨大、久遠、無盡而不變的能源,太陽不問回報,永遠付出之餘,也是許多能源的來源。儘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但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五百萬噸煤,照射四十分鐘的太陽光,就足夠全世界每年消耗能量的總合。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世界太陽能車賽,首次在台灣登場,日本隊員在太陽能車底部進行檢測,確保車子在太陽電池的供應下跑得久、跑得遠。比賽第一天在高雄市區上穿梭的南科大的太陽能車,引來民眾矚目。(圖片提供/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Not a valid template]↑ 能自由轉動方向的追日光電板,成為台北市居安公園的醒目標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