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述/張睿智
撰文/凃心怡
當無菌布單覆蓋上去,我的眼裡就只有組織與傷口;腦中雖然精密地運算手術步驟,雙手也不曾停歇,但內心卻很平靜,甚至忘了自己與這位病人的連結。
手術結束後,我告訴他手術過程中,我內心的真實感受;有些惱怒自己竟如此冷酷無情,但他卻露出笑容,直說:「很好。」
傷口的主人,是我的爸爸;因為心律不整,必須裝置心臟節律器。
手術結束之後,我擔心地問他:「會不會痛?」
他告訴我:「不會。」
我不死心地再接著問:「你需要吃止痛藥嗎?」
他鎮定地說:「不用。」
我皺起眉嚷著:「你可別因為我是你兒子就逞強說不會痛,怕人家說你兒子技術不好!會痛要說,不要硬撐,有止痛藥可以吃。」
他笑了,並且再次跟我保證,他真的不會痛。
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我還剛升上主治醫師不過一年,並且在美國的實驗室想方設法地要擠進博士班。因為父親需要安裝心臟節律器,所以請假回台灣;心臟內科謝仁哲醫師先巧手替父親植入電極,再由我切開傷口放入節律器。
今年四月,爸爸的心臟節律器必須更換電池;這檯刀由我安排、也由我操刀。手術前,他將家裡穿來的衣服脫去,換上醫院的病人服,頭上還戴著青綠色的網帽。我不急著為他執刀,反而領著他先看了看手術的所在——內外科高階整合手術室, 這是我這幾年致力執行的規畫案;我希望讓他知道,在醫院裡除了看病、開刀,他的兒子還忙了些什麼。
曾幾何時,他這個差點考不上大學的兒子,如今竟然是一名能握著手術刀、從容地替他動手術的外科醫生了。
很多時候,其實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回想起小學的時候,我在一個非都會區的學校就讀,在沒有太多競爭的環境裡,很容易就能取得名列前茅的成績。在那個分數就是一切的年代,我幾乎拿下了每一次模範生的選拔,除了六年級那一次。
那天公布獲選名單,由校長親自把全校模範生的桂冠戴在我最要好的朋友頭上。雖然沒當選模範生,但我卻比以往都來得興奮,因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而且,身為台灣平劇比賽第一名的他,可謂實至名歸。
那天放學,老師把我留下來,在所有同學都離開之後,語氣輕柔地安慰我,希望我不要喪氣,他也覺得很可惜並不是我。
這是我首次意識到名聲這件事情,只是那時我並不在乎。直到高中一年級下學期我從資優預備班被踢了出去,我才發現,原來我是在乎的;只是,我追求的不是名聲,而是自尊。
當自尊被摧毀之後,我便再也抬不起頭來。
高中時期,我過得非常不快樂;除了自信不再,生與死的問題更一直在我的內心徘徊。我無法專注在學業,生死的困惑與對於人生的迷惘,幾乎占滿我的思緒; 只是,那時的我沒有足夠的經驗與智慧去面對,導致成績每況愈下,惡毒的字眼更不斷從我嘴中冒出,只想用自己對人生的憤怒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那時候的我肯定傷透了爸媽的心。
有一次,脖子後出現一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哪裡磕碰而成的瘀青,媽媽質問我是不是跟人家打架,憤怒的我口不擇言地回嘴:「妳怎麼不說是被砂石車撞到的?」
砂石車是媽媽一輩子的痛,更是我們家最禁忌的話題;因為,二舅舅在我進高中前的暑假開車與砂石車對撞,當場殞命的回憶太過傷痛。媽媽聽我這麼回,沒有憤怒,只能任悲傷的淚水不斷流下,她甚至沒有力氣罵我,也無法再與我對話。我傷她之重,不只這一次,類似的對話在高二、高三經常發生。
進入慈濟大學醫學系是人生轉捩點。
以高三那種成績與模擬考的表現,能上大學就要偷笑了;即使拚了命再重考三次、五次,我應該也進不了醫科。慈濟大學醫學系肯收我當學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折。
推甄後接到李明亮校長的電話,我的心就被收買了;怎麼可能有一位校長,還是一位大學校長,接連打了三通電話來——一通給宜蘭高中校長、一通給我的父母、一通給我,只為了向未來的學生道賀,只為了叮嚀我必須在入學之前做好充實自己的各種準備。而入學之後,校長室大門也總是敞開著歡迎我們進入。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心臟小學堂 ——
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總共有四個瓣膜,分別為主動脈瓣膜、二尖瓣膜、三尖瓣膜以及肺動脈瓣膜。當心臟跳動時,瓣膜會進行開合讓血流進出,確保血液行進維持單一方向;若瓣膜功能受損,開合就會變得狹窄,也可能會導致閉鎖不全與逆流。如此一來,心臟得更費力地運作才能供給足夠的血液;長期下來,會造成心臟的極大負擔,甚至導致心臟衰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慈大入學時與慈誠懿德家族合影,花蓮慈濟醫院首位外科醫師陳英和(前排左一)擔任張睿智的慈誠爸爸,也大方給予機會進手術房觀摩學習。(圖片/張睿智)
[Not a valid template]↑ 張睿智前往美國深造時,美國實驗室團隊陣容堅強,在那裡一刻都不能鬆懈,否則就可能成為拖累進度的人。(圖片/張睿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