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A. Buzzola(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翻譯/林金源
當地人稱這條崎嶇不平的道路為「流產路」,並建議懷孕婦女,除非確實必要,否則不要上路。通常就連懷孕晚期婦女取道此路的話,也不敵顛簸不已路況,容易流產。但整體而言,我認為以開發中國家的標準來看,這裏的路況並沒有那麼糟。於是驅車離開菲律賓呂宋島碧瑤(Baguio)市的北部城鎮,前往山地省(Mountain Province)名叫薩加達(Sagada)的隱密小村莊。
汽車蜿蜒行駛於中科地耶拉(Cordillera Central)山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地上,一路交通順暢、空氣清淨,加上沿途小社區氣氛寧靜,景象與呂宋島南部那些熱鬧城市截然不同。
歷史上,西班牙殖民者從未在呂宋島北部真正建立穩固的基礎,未能對當地部落起太大作用;這些部落民族各具特色,並且都以自身的傳統習俗為榮,但部分傳統習俗已經隨時間而消逝了。
克莉斯汀娜是那種不願意出售作品的藝術家。一抵達薩加達村,我便遇見克莉斯汀娜。這位土生土長於中科地耶拉山的坎坎奈(Kankanay)族婦女,現年五十多歲,目睹了數十年來族人所經歷的劇變。
倘若西班牙殖民者在三百多年內未設法將他們的生活方式強加諸於中科地耶拉山部落身上,那麼後到的美國傳教士卻更徹底地讓坎坎奈族人從此改變。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生錯了時代。」克莉斯汀娜透露些許失望地告訴我。
克莉斯汀娜有七個孩子,還有十二名孫子。坎坎奈族人的生育力依舊很高,子女眾多是家族興旺的象徵。然而她的孩子,尤其是孫子們並不知道,族裏許多古老儀式和習俗大多已經失傳。
克莉斯汀娜重視維護殘存的坎坎奈族古老文化。她認為,一旦中科地耶拉人失去這些文化資產,向來所擁有的自尊和社區意識可能也會隨之消逝。
我聽從克莉斯汀娜的建議,走訪舊村莊,穿梭於現今改以波浪狀錫板作屋頂的房舍巷弄之間;二十年前,這裏大多數的房舍完全是木製的,屋頂用乾燥的樹葉覆蓋著。到目前為止,外界依舊無法十分清楚坎坎奈族的文化內涵;在該族熱心的青年巴爾多陪同下,我設法更深入了解坎坎奈族人。
誠然,薩加達村的訊息出現在旅遊地圖上已經好多年了,然而眾所周知地,中科地耶拉人比南部的同胞更加沉默含蓄。在呂宋島南部,訪客很容易感受到居民的熱情洋溢,有時甚至是過度擾人的友好表現;但是在北部這裏,情況大相逕庭。身為外國人,我並沒受到特殊禮遇。儘管如此,言語溝通卻相當容易,因為薩加達村幾乎人人都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
幾乎絕跡的特殊葬禮
巴爾多決定帶我到「部落長老會議」(Council of Elders),這是村中偶爾聚會討論社區事務的地方,像這樣的地方還有十一處。「部落長老會議」是少數保存至今的舊傳統。每當發生與社區成員有關的事情,這些所謂的長老就會聚集討論該事務;有的可能是一樁有待解決的問題,或只不過是即將舉行的婚禮,抑或坎坎奈族極重視的葬禮儀式。
事實上,薩加達村民為逝世親人舉辦葬禮的方式,正是他們最富特色的習俗之一。
「以往我們有一特別習俗,將裝有已故摯愛親人的棺材吊掛在懸崖上,或者安放入洞穴裏。如今,這種習俗幾乎完全消失,薩加達村最後一次舉行這種傳統葬禮已是兩年前的事了。我們遵照長者遺願,將她葬在離此不遠的洞穴中。」
在「部落長老會議」其中一處開會場地,我們向與會成員坎坎奈族人約翰請教。他們準備討論前一天去世的某位六十歲婦人的後事。這位婦人的親屬決定按基督教禮儀安葬她,如今坎坎奈族百分之九十九的葬禮都是如此處理。薩加達村的坎坎奈族人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皈依基督教後,主要信奉英國聖公會(Episcopalian Church),也就是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的分支。
「部落長老會議依舊是我們社區中最具權威的決策者。我們聽從會議的決定,反而較不理會定期選舉出來的市政府官員。我們裁示重要的決定,而將政治留給政府。」約翰說。
當我們到達開會處所時,幾位長老已經聚集在一起討論,還有幾位隨後將加入。除了長老們以外,有三名年輕男子也出席了會議。住在會議處所附近的年輕男子可以自由與會,聆聽長老們的看法。他們往往只負責倒米酒給與會者飲用,並不加入討論。
約翰數度強調賡續現存傳統的重要性,如此方可維持坎坎奈族人的團結與和諧。他承認,坎坎奈族文化流失嚴重,但是他依然堅信,不管留存下來的是什麼,那將是維繫社區向心力的重要憑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Not a valid template]↑ 只求死後能依照古代葬禮,將其棺木懸於山壁。
[Not a valid template]↑ 由於長期缺乏現代化機器,年長的坎坎奈族婦女仍維持數百年來人工收割稻米的習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