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闡述詩詞的「隔」與「不隔」,認為「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已。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
他更舉例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隔」是物我之間存有一段距離;「不隔」是物我合一,親臨其境,歷歷目前。「隔」是朦朧而不真切;「不隔」是坦率而見真情。詩詞如此,人我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我關係中,最複雜的莫如政治。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既是管理,一方面要有管理的人,另方面要有被管理的人,中間還要有管理的準則與方法。管理的人少,被管理的人眾,而管理的準則卻「法出多門」,管理的方法並非千篇一律;何況想管理別人的人多,願意被別人管理的少,人人都想取得管理權,於是為取得「管理權」,人人爾虞我詐,個個你爭我奪,為了取得政權,不論古今中外,政壇上編織了許多「騙術奇談」,也寫下了不少「權謀章篇」。
所以欣賞文學作品可以用「隔」與「不隔」為標引,而觀察政治就應該用「迷」與「不迷」作指南。
「迷」,就是模糊不清,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深陷顛倒妄想的迷霧中尚未醒悟的狀態。「不迷」,就是認清真相,了解全盤,不屈威脅,不受利誘的清明狀態。尤其在舉世紛濁、是非矇昧的現在,儘管政治人物可以爾虞我詐,可以你爭我奪,但旁觀的人應該清明在躬,保持清醒,不受人惑,不為事障,才能在政局昏暗中保持清醒。而政治人物更應反躬自省,只要心境寧靜如山,清澈如水,把握住「迷」與「不迷」的慈悲和智慧,在政治場裏就可以縱橫自在,出入自由。
現在是一個「傳播」的時代,傳播的管道多元化,傳播的方式也多樣化。第一手傳播尚且不可靠,更何況是「二手傳播」,至於輾轉傳播,那就更光怪陸離了。處在這麼一個傳播無所不在的時代,也是個政治鬥爭空前激烈的時代,運用媒體成為人與人之間傳播訊息、認知事實的必要過程。處在這麼一個是非混雜,真假訊息有如排山倒海、迎面衝擊而來的時代,要想保持清醒而不受迷惑,就必須先要認清「傳播」的本質與特性。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也可以說:「盡信媒體,不如無媒體」。書,非看不可,看了可增長智慧;媒體,非接觸不可,接觸了可增廣見聞,但是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不論看書或接觸媒體,都要保持一聖潔的靈魂和澄澈的心,在「迷」與「不迷」之間做一正確的抉擇。
現在政論性節目當道,不論臧否人物或點評時局,主持人暢所欲言,參與者盡情發揮,加上「爆料」文化盛行,論者言辭辛辣、聽者情緒高昂。談論間,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觀者如墜迷霧,聽者難辨對錯,何況台灣政壇意識型態鮮明,民眾對藍綠認同趨向兩極。於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媒體之言,徒增誨昧;政論針砭,徒增對立,何益社會之祥和。
詩詞的意境有「隔」與「不隔」,明辨政局明暗在於「迷」與「不迷」,我們接觸媒體資訊,能不審慎?能不保持頭腦清醒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