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築師是魔術師,是夢想家,也是實踐者。為世人造景也造境。

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走進細雨霏霏中的松園別館。

「你看這黑松多麼美呀!」相較於妻子李綠枝的理性,甘銘源顯得感性許多,多數設計案都是憑著感覺接下。

從松園二樓登高外眺,一眼望見美崙溪匯入浩瀚的太平洋,背後則是中央山脈與美崙山,即便是陰冷的天氣,也另有一種優美的場所精神。松園的前身原是花蓮港陸軍兵事部,建於一九四三年,在荒置了超過半世紀後,交由建築師重新注入生命力。

曾在日本設計公司象集團工作多年的甘銘源,在材料、構造工法上有扎實功夫,而曾在台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工作的經歷,讓李綠枝可以觀待整體環境,看到建築背後使用者的需要,超越建築人的思維,看到更寬廣的方向。

建築是兩人想要對社會發聲的語言,畢業五年後開業,而後成立了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執業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從宜蘭移居雲林,在進行公共建築設計、文化資產修復、民居設計之間,他們都說了哪些「話」呢?

兩人成名其實蠻早,從初試啼聲的西寶國小即獲得台灣建築首獎,之後在九二一校園重建的育英國小也榮獲遠東建築獎項,但若以知名度來論,似乎又是建築作品有名,但建築師卻是隱形人。兩位建築師常說:「最好的作品是常民喜愛的生活場域,不必記得建築師的名字。」

譬如在台東前後花了十年完成五個精采的火車站,彷彿改造後的車站是從土地裡長出來那樣,讓人覺得親切。一般人不會特別去說這是 XXX 設計的,作品完成之後,這個車站就變成當地人的車站,主體就是使用者。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西寶國小則是他們承接的第一個公共建築案,由於受到當時教師群對教育的熱忱所感動,他們有了更深度的參與。建築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利用建築專業,帶給教育現場更多的學習趣味與可能性。

因為認同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在宜蘭他們投入了慈心華德福學校學生活動中心的設計工作,南遷之後李綠枝也將華德福教育引進雲林,在體弱多病的么兒過世後,兩人昇華對孩子的愛,成立利仁基金會,持續推動大環境裡的教育改革。

建築設計是一種生活態度

面對二十年來許多受到好評的作品,甘銘源表示自己其實很「幸運」,當大家驚為天人:「啊!怎麼會有這一顆寶石?」其實,那是因為早在它還是一顆深山裡的樸石時,他就已經看出潛質,並進行挖掘與雕琢。

回顧他們的建築作品,有一個普遍的特性,選案謹慎低調,案期都很長,慢慢一點一點地分期進行,所承接的設計工作,除了偏文教類,也是一般建築師想都不會想碰的案子(地處偏遠、無人關愛、經費少得可憐)。

甘銘源表示:「建築對我來說『是在尋找一種感動』,希望透過建築給這個世界帶來許多美麗的東西,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

李綠枝曾開玩笑,相對於甘銘源的熱情,她顯得比較冷血,總是在後面拉住憑著感覺拚命往前衝的丈夫,隨時提醒他視覺餘角未及瞥見的坑洞陷阱。感謝妻子總是關照著他,甘銘源剖析道,綠枝在理念與行動上都相當清晰,做事有清楚的原則與SOP,對兩人要過簡單純樸又有品質的生活相當堅持。

這一對合作無間的夫妻檔,在工作與生活上互相補位,我偷偷地在後面為他們取名為「建築界的神鵰俠侶」。

築人間 竹人間

建築,是一個富創造性的專業,然而不可否認的,建築業也是一個高耗能、高汙染產業,這對收攝光環的夫妻檔試圖螳臂擋車地想要進行翻轉,還地球一個清淨的面貌。

從西寶國小開始,他們就在尋求減少混凝土使用的可能;到了設計嘉義溪口文化生活館時,特別關注在建築節能設計,也儘可能使用木構屋架,然他們後來發現過去喜愛使用的木材皆非產自台灣在地,都是耗費許多碳足跡從國外進口來的;直到因緣際會地重新遇見竹子,突然間才覺得在形式與資源運用上得到釋懷。

走過一段孤獨的路,李綠枝堅持要公開這些智慧財產,由台灣竹會建立竹構築指南線上版,並在今年十二月出版了《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把團隊苦心孤詣研究的接頭設計、材料工法,甚至詳細的設計圖紙完全公開,歡迎大家多多利用。

除了種樹,建築師可能是可以改變地表面貌的另一種創作者。在氣候異常、地球資源告急的今天,「種房子」的人,對地球實應揹負著更多的責任與承諾。

清淨的源頭、明確的方向,植下善念,也才會為世界迎來花繁枝茂的欣欣願景。甘銘源、李綠枝帶著一顆清淨、利他之心,以建築修行,築夢、築人間。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三年獲得台灣建築獎首獎的西寶國小,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幾乎不整地的原則下,發展出六角形單元空間,具有易於組合、變化與包被、開展的雙重特質。
[Not a valid template]↑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活動中心,舞台上學生正在排練歌曲。華德福學校希望為孩子提供溫潤、鈍角的空間,建築師因此設計出一種有個性又包容的展演空間。
[Not a valid template]↑ 嘉義溪口文化生活館,在厚實的紅磚牆立上溫潤的木構屋架,屋架與牆體間採用大片開窗的自然採光設計,顯得低調典雅。(攝影/謝佩穎)
[Not a valid template]↑ 曾經廢站的林榮車站在復站後,衍接新的溪口隧道鐵路,成為花蓮唯一一個鐵路地下化的車站。甘銘源依此特性,用圓型天窗由上而下引入光線,形成特殊的採光效果。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宜蘭遷居雲林,在桂林村打造清淨家園。甘銘源晨起運動後,灑掃庭園,鬆土、整理花木。(攝影/謝佩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2則 留言

  1. 2020 年 12 月 08 日

    […] 節錄及改編自:經典雜誌 第269期2020.12 攝影:劉子正 […]

  2. 2022 年 11 月 10 日

    […] 節錄及改編自:經典雜誌 第269期2020.12 攝影:劉子正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