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線理解伐木
在書架上看到伐木第一現場成為《經典》二六三期封面時,心中的沸騰真的難以言喻!
從過往的經驗裡,聽到的伐木工、八仙山、林田山等等可以說是傳奇般的過去式,原來這些傳奇並沒有不見,而是藏身於山嵐之中。〈把森林當田耕〉一文中,以「耕田」來描述林業是再精準不過,只不過因為社會風氣與過去政策,讓台灣人民對伐木業產生了莫大的誤解,即使到了當年伐採過的林班地與紀念園區,也很難感受這行業的辛勞與價值。藉由這個主題,我彷彿與阿樹伯一同踩著泥濘,翻越山頭,看著阿樹伯矯健的身手,無私地傳授即將消逝的伐木專業。
台灣生產性人工林占全台面積13%,卻過了伐採年限。集材技術沒有失傳,而是轉移到其他需要動力提物的行業。這些都是台灣林業的現在進行式,卻可惜少數人才知曉。
社會啊,放下對伐木的罵名,從第一線去理解現況吧!願《經典》繼續深入報導讓大眾理解,成為化解社會罵名的橋梁。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三年級黃泓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