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瑞閔
釋迦牟尼這個名字由梵文音譯而來,英文轉寫成 Sakyamun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不過,他出家前的名字知道的人似乎就少了一點。
他出家前姓名是悉達多‧喬達摩,梵文,轉寫成Siddhartha Gautama。悉達多的意思是實現目標,或一切如願,我相信這是對他很深的祝福。出生於今日的尼泊爾南部——不是印度喔!生卒年大約為西元前五六三年至西元前四八三年,是古印度著名的思想家。
佛教經典總集《大正藏》中有記載:「昆藍名苑。母摘華而降生。菩提覺場。佛觀樹而行道。居鹿園以說法。住鶴林而涅槃。既皆依於傍林。故宜編乎異木。」
從這段話就可以知道,佛祖從出生、悟道、傳道、涅槃,皆跟樹木相關。因此,想認識佛教植物,一定要認識佛祖的生平,特別是跟佛祖出生、悟道、傳道、涅槃有關的四聖樹。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佛學研究在西方與日本蔚為風潮。除了研究佛教古籍成書年代,佛教植物也成為植物學家研究的對象,參觀佛教聖地更是當時博物學家嚮往的行程。這或許也跟十九世紀許多大型的佛教古蹟、遺址再發現,以及工業革命後西方科學如火如荼發展脫不了關係。
閉著眼睛想像一下那樣的時空背景──佛教研究興盛、植物大發現的黃金時代,曾經有個人從福爾摩沙出發到印度次大陸考察,他就是當時台灣總督府博物館首任館長暨博物學家川上瀧彌。
從他的記載可知,即使是一百多年前的印度,跟佛祖一生密切相關的佛教三聖樹也已今非昔比,就如同這些植物目前在各地佛寺的情況。菩提樹與無憂樹雖然被廣泛種植,娑羅樹卻不再像古代那樣處處成林,反而十分罕見,甚至很多人不識娑羅樹。
川上瀧彌的著作《椰子の葉蔭》雖是博物學家的南洋遊記,卻是目前為止所發現日治時期用現代植物學知識描述佛教植物的少數書籍。雖然不是佛教植物專書,卻讓我們得以窺見百年前佛教植物研究的樣貌,也開啟往後佛教植物引進的續章。
玄奘法師的畢缽羅
《大唐西域記》第八卷:「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菩提樹垣內四隅皆有大窣堵波。在昔如來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樹。先歷四隅大地震動。至金剛座方得安靜。」
禪宗六祖慧能的故事中,原本呼聲最高的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寺內廣為流傳。
哪知殺出程咬金慧能又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偈讓慧能獲得五祖青睞,並在三更半夜傳位於他,叫他帶信物趕快跑。
一個說,菩提是樹,一個又說不是樹,究竟「菩提」是什麼?什麼又是菩提樹?
佛教所謂的「菩提」,音譯自梵文,轉寫為bodhi,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悟道」。悟道者稱為佛陀。
釋迦摩尼佛悟道成佛的地方―佛教四大聖地之一――菩提伽耶,意思是佛陀的城市。
傳說中,佛祖悟道時正好坐在畢缽羅樹下,於是畢缽羅樹後來因此改稱為菩提樹。梵文轉寫為Bodhivriksha,全世界幾乎所有佛寺都會栽植。
法顯法師將梵文對菩提樹的原始稱呼,轉寫為Pippala,音譯做倍多樹,玄奘法師翻譯做畢缽羅,唐代僧人道世於六五九年開始編撰的《法苑珠林》則翻譯成阿沛多羅。其他佛經也有將梵文中另一個對菩提樹的稱呼,轉寫為azvattha,翻譯做阿說他、阿輸陀、阿濕婆他、阿舍婆陀。也有佛經稱之為元吉樹、寂場樹、活兒子。
「菩提樹」這個名稱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除了記載植物,也描寫了植物的物候:「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意思是菩提樹的葉子冬天不會掉落,但是每當到了佛祖涅槃之日,就會瞬間掉光,並馬上長出新葉。
尼泊爾地區的乾季是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四月開始進入雨季。菩提樹在雨季來臨前將樹葉落光,然後在雨季一開始瞬間長出新葉,這是熱帶植物常見的「換葉現象」,植物學家也稱之為「瞬時落葉」。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師便詳細記錄這個現象,堪稱是中國史上最早的佛經植物紀錄人。
菩提樹也是阿育吠陀植物,樹皮、葉子、嫩芽、果實、乳汁可供藥用,據查可緩解多種疾病,如胃病、性病,生殖系統疾病。於一九○一年由田代安定引進,目前全島校園、公園、寺廟、行道樹普遍栽植,並且已歸化各地。
著名的菩提樹如台南公園中的老樹。該園於一九一七年開園,占地十五甲,身兼熱帶實驗林。二戰後一度改名中山公園,二○一八年登錄為文化景觀。
除了大家熟悉的菩提樹,與佛祖悟道相關的植物還有吉祥草。佛祖悟道於菩提樹下時,所坐的金剛座上便鋪著吉祥草。此外,梵文中,稱用於宗教儀式上神聖的草轉寫為kuza,所以英文又稱吉祥草為kusa grass,佛經中則音譯姑尸草、姑奢、俱舒、矩尸等。
古代佛經中所謂的吉祥草,應該是現今植物學家所稱「羽穗草」,學名Desmostachya bipinnata,為禾本科植物。由於葉片堅硬、銳利,鋪於修行時的座位,可以幫助修行者專注。它同時也是阿育吠陀所使用的植物,根可供藥用,用以提高女性泌乳量。
而今一般所謂的吉祥草,學名為Reineckea carnea,是百合科的植物。這兩種植物完全不同,百合科的吉祥草自然分布於日本及中國華南,不太可能是佛教傳說中的吉祥草;卻因為中文俗名而造成誤會。
羽穗草自古跟印度文化有密切關係。印度傳說神曲《梨俱吠陀》便稱羽穗草為神聖植物。而在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毗濕奴的化身黑天提到,羽穗草可以用來鋪在座位上。也因此,印度教在農曆九月十五日會採羽穗草,進行祭祀黑天的儀式。
[Not a valid template]↑ 台南公園內有一株巨大的菩提樹,是日治時期栽培,樹齡逾百歲。
菩提樹
傳說中,佛祖悟道時正好坐在畢缽羅樹下,全世界幾乎所有佛寺都會栽植。
- 學名:Ficus religiosa L.
- 科名:桑科(Moraceae)
- 原產地: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中南半島
- 生育地:熱帶雨林、季風林
- 海拔高:0-1500m
- 形態:大喬木, 高可達3 5 公尺,樹幹光滑,基部具板根。單葉, 互生, 全緣, 倒三角形, 尾狀尖明顯。嫩葉泛紅。隱頭花序腋生。
[Not a valid template]↑ 菩提樹葉三角形,新葉泛紅。
吉祥草
佛祖悟道於菩提樹下時,所坐的金剛座上便鋪著吉祥草。
- 學名:Desmostachya bipinnata( L.) Stapf /Poa cynosuroides Retz./ Briza bipinnata L.
- 科名:禾本科(Poaceae)
- 原產地:東非、北非、西亞、中亞、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中國海南
- 生育地:疏林或田邊
- 海拔高:200m以下
- 形態: 羽穗草為單種屬,多年生草本,桿堅硬而直立,高約80公分。葉片細長, 叢生基部。花序細長。穎果。
[Not a valid template]↑ 照片中的植物是羽絨狼尾草,形態近似吉祥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