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57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九九三年時,台灣的廢棄物回收率幾乎為零,各地的掩埋場,氾濫成災是常態。二十六年後的今天,回收率已然來到50%,但如果進一步追究實情,卻會發現我們除了分類做得不夠細膩,可回收的東西沒回收,不可回收的東西摻雜在回收物裡,加重了後端處理的負擔與成本,包括有些居民用心分類後,到了環保單位那裡,竟偷偷地又把它們混在一起,一併送去焚化廠,「全球回收計畫最有效率的區域之一」的美名,某種程度上,只是建立在年營收達二十億美元的商業利益上,而非大家真有心於垃圾的減量。

本期的【減法時代】〈日本最不廢小鎮——德島上勝町的零廢棄革命〉,由撰述吳佳珍前往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的上勝町取經,為讀者介紹這裡被戲稱為「超級龜毛」的居民,是如何從為垃圾所苦惱,到攜手同心,一起朝向「零廢棄」的目標邁進。

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的上勝町,起初垃圾全以露天焚化處理,直到日本實施《容器包裝回收法》後,聚落才步上了「回收分類之路」。但一開始因為分類僅九項,找不到有意願回收的廠商;之後想購買符合標準的大型焚化爐,卻又有經費上的困難,為此,町公所決心全力推動更細膩的垃圾回收分類,吸引業者願意前來收購;而擔心居民基於「反正最後還不是燒掉」的心理,失去分類的動機,每一項回收物的去處,都有詳細的說明,並且垃圾收集站也肩負教育的使命,在面對推陳出新的商品包裝時,站內固定配備的工作人員,也會適時指導民眾處理不知該如何分類的新品項。

關於上勝町的成功,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儘管很多人覺得城市才是大宗垃圾的製造者,位處偏遠的上勝町人口少又高齡化,立足點相差太遠,然而,只要想到即使是城市,也是由許多社區所組成,如果各個社區都能做到,城市,又何患不行?

除了上勝町的故事,本期的【水啊!】推出〈「飲」安——自來水的一國兩制〉一文,探討在台灣明明「符合標準」的自來水,何以多數民眾不敢直接生飲的原因;最後【特別企畫】裡的〈吉里巴斯〉、〈倫敦大翻臉〉、〈國王與我——不丹皇室之旅〉等篇章,都在采風之外,也呈現當地刻正發生的社會、文化議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