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正義」兩字聽起來正氣凜然,天經地義,動人心弦,但什麼是「正義」?
在「正義」的旗幟下,有人受益,有人受害。對受益的人來說,那是「正義」,對受害的人來說,那是「非正義」。所以「正義」兩字由誰來定義,才鏗鏘有力,寃情得張?
衡量什麼是「正義」?什麼不是「正義」?必須有一把大家認同的「尺」,這把「尺」應放諸四海而皆準,如果有這樣的一把「尺」,所謂「正義」才好界定。
遺憾的是:自古迄今,從來就沒有這把「尺」。
或許有人會說:「有啊!法律不就是一把尺,道德不就是一把尺,倫理不就是一把尺?」
遺憾的是,道德只能用來修養自己,倫理只能用來規範家族群體。至於法律,是有權力的人訂定的,一旦發現不如己意,可以再修正或另行訂立,直到自己滿意,對政權有利。何況法律的條文引用與詮釋,通常掌握在司法人員的心證裡,如果司法人員缺乏涵養與骨氣,心證就會隨著政權的更替而飄移,人民漸漸對法律這把尺半信半疑,甚至厭惡唾棄。
而過去受到相當倚重的倫理道德,在中小學的課本裡已一頁一頁地被撕去,學生可以評鑑老師,老師對家長必須低聲下氣,「師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當年振振有詞的「教改」,已讓斯文掃地,學校教育出不少「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年輕人,狂傲叛逆言行,令人嘖嘖稱奇。倫理與道德一天天地離我們遠去,再提它,就會有人嗤之以鼻。
於是中小學老師,明哲保身,有老師之名,不行老師之實,就怕惹禍上身。對尊師重道,倫理道德的言論,謹言慎行,唯恐落個「跟不上時代,頑固保守」的罵名。
反正,現在的社會氛圍,老師的地位也不再受人尊敬。西方「新」的思潮,取代了東方「舊」的思維,自由民主,不論真假,只要敢出口就成了時代的主流。個人主義盛行,追求的是「特立獨行」、讚賞的是「離經叛道」,以「我」為中心的那把尺,用來製造謠言,汙蔑罵人,肆無忌憚,到處橫行。在他們的眼裡,我心中的「尺」,才是正義之尺,才是衡量「是非對錯,正邪善惡」的尺。社會之所以亂,就是不缺乏這種人。然而,「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到底哪一把「尺」才是真正不黨、不私、不曲、不阿,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良心之尺?誰也說不準。
在現實的社會裡,我們看到的是:誰的聲音大,誰的力量強,誰的權勢高,誰就擁有那把一言定音的尺。社會上所謂的是非對錯,正邪善惡,正義或不正義,不就是這樣產生的嗎?
「不正不義」的事,大家都厭惡它,都想打倒它、剷除它。問題是:什麼事是正義,什麼事不是正義?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主張不相同,態度不一致,難免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天底下「正義」就只有一個,如果人人堅持符合自己心中的那把尺量出來的,才叫作正義,那麼,哪一個人的「尺」所量出來的「正義」,才是真正的正義?
人世間的事物往往是相對的,是一體兩面的,有「正義」,就有「非正義」。正義是對的,不正義則是錯的,誰都想站在正義這一邊,誰不想要打抱不平,伸張正義?遺憾的是:每個人都堅持他自己所謂正義的「尺」。凡不符合他那把尺的,都不是正義,就有了你想要剷除的非正義,正是別人所要護衛的正義;而你想要伸張的正義,正是別人認為應該剷除的非正義,雙方如果各走極端,不能理性冷靜溝通,結果就是水火不容、就是尖銳對立、就是彼此仇視。為了「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大家都想爭奪「正義」的旗幟或大量製造以「正義」為名的旗幟。
於是「正義旗幟」處處飄揚;「正義號角」處處響起;「正義之師」處處可見,「黨同伐異」處處存在,你來我往的報復行為時有發生。各種以「正義」為名的言論,肆無忌憚,大鳴大放,造謠的有之,人身攻擊,行為粗暴的有之。為政者不知所措,老百姓不明所以,整個社會陷入一種迷惘狀態,時而亢奮,時而頹喪。原本為了伸張正義的初衷,本質變了,變成了不分青紅皂白的意識形態之爭,「正義」兩字的核心價值,不僅不得伸張,反而成為彼此鬥爭的號與角,矛與盾。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和諧的意思,是為全體國人謀福利,而非謀一己或一黨之私;「同」,是黨同的意思,是僅謀一黨或一己之私,不顧全體民眾之利。所以孔子才諄諄告誡弟子們:君子要和而不同,只有小人才同而不和。
不謀整體的利益,只謀特定黨同者的利益,勢必妨礙另一特定黨同者的利益。為了讓一己之私的黨同之利得逞,不同黨同之間就會相互較勁,彼此詆毀,鬥爭、對立,仇視、攻擊,也就無所不用其極。
任何一個國家或朝代,只要「黨同伐異」層出不窮,政經必然烏煙瘴氣,人民必然惶惶不安,無所適從。其結果就是:社會和諧被撕裂了,國家進步力量被抵消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薄弱了,仇視的意識形態濃烈了,此時,所謂的「正義」,反而成為國家混亂的根源。
如果一個國家沉迷於永無止盡的「黨同伐異」政爭之中,人民就成為政爭的棋子,不由自主地任由擺布,選邊站靠,互相鄙視,肉食者忙於私鬥,人民忙於各擁其主,民心渙散,社會無日安寧,人民看不到未來,國家就離衰敗不遠了。歷史就是一面明鏡,世界上每個朝代的興亡,不正是依照這樣的歷史軌跡與模式進行的嗎?
每一次的「黨同伐異」,無不都是高掛「正義之名」的旗幟,以「正義之師」的名號衝鋒陷陣,而每一個所謂的「正義聯盟」,都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替天行道,都是在伸張正義,都在為受害者伸寃雪恨。
然而,如果只為一己之私的所謂「正義」,不等同於事實真相,也不等同於顛撲不破的真理。一般人所謂的「正義」,必然建立在兩個要素上:一個是所謂的「無辜受難者」,另一個是所謂的「正義伸張者」。
姑且不論誰是「無辜受害者」,或是否真的是「無辜受難者」,「正義伸張者」總是踩在他們的肩膀上壯大自已。漸漸地,「無辜受難者」被遺忘了,「正義伸張者」戴上「英雄」冠冕,被眾人高高抬起了。緊接著,巨大的權力蜂擁而來,「正義伸張者」成了以「無辜受難者」作為墊腳石的受益者。於是我們不禁想問:衡量「正義」的那把尺,究竟是怎樣的一把尺?而那一把尺是否會因人而異,能屈能伸?當然我們還會問:大家是否有共識用那把尺,不折不扣地量到底?
有位中學生,他的作文題目也是談人人心中衡量「是非對錯,善惡正邪」的那把「尺」。那篇作文讓人驚豔,人人稱道,老師給他最高等級的滿分。文中寫道:
「我們常說,要一把尺量到底。在現實生活中,應當說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裡,去度量不同的人,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他以家庭生活為例,不說別人,就說自己的經驗與他觀察許久家庭生活的心得,寫下心中的感受。他說:
「我們習慣了媽媽在廚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總是準時吃到可口的飯菜,可是當有一天,我們回家面對乾鍋冷灶的時候,卻首先想到的是無飯可吃,沮喪之餘,面露慍色,甚至開口責備,完全忽略了媽媽累了、病了、撐不住了,連燒壺開水的力氣也沒有了;而我們的爸爸偶爾下一次廚房,煮一碗麵,卻能讓一家人感到萬分地感謝和知足。慣性,使我們的尺變得富有彈性,卻無法丈量出愛的深遠。」
沒有錯,如果衡量「是非對錯,正邪善惡」的尺富有彈性,那麼這把尺,就不再是尺了,因為它已經不再可靠了。
這位極具思想高度與深度的中學生,又舉報上曾刊登過的一則新聞,講述大陸北方一位大嫂每年寒冬施粥的故事:
「每到冬天,她總會在半夜起來,熬上滿滿的三鍋熱粥,免費送給寒風中瑟縮的清潔工、窮苦人和乞丐,數年如一日,不曾間斷。而當有一天,一位老漢從中吃出一粒沙子,頓時將一碗熱粥潑在大嫂的身上,而領粥的人也瞬間劃分為兩大陣營:有人說老漢不該撒野,太過分了;也有人附和老漢,指責並大罵大嫂不該粥裡摻沙子。薄情,讓我們的尺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對,就是慣性、自私、薄情、冷漠與寡恩,讓人人心中的那把衡量別人和自己的「尺」扭曲了。而人們也不知不察,有意無意地拿起自己心中那把隨時能屈能伸的「尺」,來苛責別人、寬待自己。對於別人的付出、關懷與幫助,長期受益了、習慣了,就變成理所當然了,對無私奉獻、充滿愛心的人的服務稍不如己意,就毫不留情地予以苛責和漫罵,甚至施以暴行,如果這就叫作「伸張正義」,那麼我們真的不知道「正義」為何物了!
看看國際的現實,不少國家因政爭而內亂,因內亂而內戰,因內戰而導致人民與國家命運的悲慘下場。再反過來,冷靜省思我們所處的政治環境與兩岸局勢,想生存,我們就必須團結;想團結就必須放下敵視;想放下敵視,就必須放下仇恨對立;想放下仇恨對立,就必須放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意識形態;想放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意識形態,就必須有相互尊重與包容的雅量,不能再有「非我族類,人人得而誅之」的想法。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感恩,尊重,包容,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民主自由核心價值,也是衡量是否「正義」的一把尺。我們不知道這把「正義」的尺是否在我們的社會裡存在?如果存在,我們又無力回天,也只好默默地長嘆一聲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