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文化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簡單來說,它是人類學家透過長時期的田野踏查,深入觀察、記錄某些特定地區的文化變異,進而對該地區的現況何以如此,有一個較清晰的深度理解。
歷年來,《經典》以類似的嚴謹手法所完成的報導,不計其數;其中【唐風綢繆】除了榮獲二○一三年的雜誌專題報導金鼎獎外,書裡對於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華人風俗舊慣的書寫,更引起讀者熱烈的討論。
這些回應,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基於作者黃子珊正是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成長的記憶,長輩的口述,加上好奇心與情感的驅動,讓她筆下的東南亞華人,每每有血有肉,故事引人入勝。也因此,適逢《經典》在今年假馬來西亞的吉隆坡與檳城舉辦攝影展,我們於是邀請她另行書寫〈馬來西亞的土生華人:赤道上的多元薈萃〉,延續當年【唐風綢繆】未及補遺的缺口。
相對於「新客」是十九世紀後才抵達馬來西亞的華人,自漢代、宋代以降,便前往大馬各地與當地女子結褵的更早期華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將個人身上看不見的文化,透過信仰、慶典、習俗等看得見方式的維持,並與當地文化交匯、融合後,終至形成一種「既非華人、又異於當地」的新本土文化。迄今這些生活方式,仍見於吉蘭丹、登嘉樓、馬六甲和檳城等地;而呼吸吐納於其中的那群人,他們共同的名字,就叫作「土生華人」。
如果「土生華人」是一場人類學之旅,那麼本期由撰述湯琇婷所撰寫的力作〈動物大體老師:標本延續生命的價值〉,就是透過「標本」的製作歷史、背景、現況,而展開的另一場對於基礎博物學的理解。
琇婷從台灣民眾共同記憶的大象林旺標本談起,告知讀者標本在學術與教育上的價值。藉由攝影召集人安培淂的鏡頭,我們看到了製作的過程,也得知在其背後的每一位製作者,他們苦心孤詣的動機。
最後,由撰述陳芛薇執筆的〈想望的社會住宅:構築都市公共居住願景〉一文,深入了解社會住宅的真實狀況,包括其中在美感、綠建築與社區營造的進步,以及依然不足之處,值得關心此議題的讀者一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