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世界上唯一好的土耳其人,就只有死掉的土耳其人。」
十年前,當我為《經典》的大島系列,前往位在地中海東緣的賽普勒斯採訪時,在島上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的「綠線」(Green Line)附近,一句淡然卻透著憤恨的標語,赫然出現在一座廢墟間。
那是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另一則悲劇。源於鄰國土耳其與希臘的各懷鬼胎(包括前宗主國英國的攪和),小小島國硬被分裂為由前者支持的北賽與後者撐腰的南賽;一九七四年,當土耳其以保護北賽土裔賽人之名,大舉揮軍南下時,除了賽國百分之三十七的領土,盡成其禁臠外,近二十萬原居於北賽的希裔賽人,也流離失所……
熱情、友善,卻也窮兵黷武,是我對土耳其的第一印象。但在那之後,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穆克(Orhan Pamuk)的小說裡,從《伊斯坦堡》(Istanbul)到《純真博物館》(Masumiyet Muzesi),我卻看到這個擁有古希臘羅馬、拜占廷、鄂圖曼等豐厚文化遺產的國度,內在複雜萬端的性格。
繼上一期的【天朝再起?】專題裡,特約撰述張翠容帶領我們看到複雜的民族性,落實在具體的中土關係後所呈現的面貌後,本期封面故事《帝國再現?分水嶺上的土耳其》,則算是為完整報導補上最後一塊拼圖,想知道過去巧妙將穆斯林的自我定位與西方民主政體結合起來的土國,當新強人崛起,卻隱約想藉由極端伊斯蘭精神的復辟,抓緊權力時,這場正在內部引發激烈動盪的鬥爭,是否將延伸至外部?
相較於土耳其,本期【天朝再起?】介紹的泰國,素以「竹子外交」為人稱道。柔軟而務實的作風,讓它在二次大戰期間周旋於列強之間,免於被殖民;近年為了振興經濟,更全面擁抱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包括方興未艾的華語學習熱潮。
最後,【篳路台灣】的《淡蘭古道》一文和【經典書摘】的《寄生之廟》一書,書寫對象不同,卻隱含同一頁滄海桑田的主題。幸好,被湮沒的古道有人復興,寄居水泥叢林的廟宇有人記錄,就算不能完全恢復舊貌,但至少變遷的軌跡,已被保留下來……
《經典》有幸在不斷變遷的時空中,與讀者一同見證這過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