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44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年旅次與採訪的生涯,有兩幕是無法忘懷的:一是我去採訪柏林的一位藝術家,他家位於一排五樓的連幢老公寓的一戶,單從外觀看,應該是二戰後的快速與大量建造的集合住宅群,但吸引我注意的是每一層住戶的外牆都由各屋主將自家巧思的裝飾鑲掛於陽台外牆,而進入公共樓梯間,不僅明亮乾淨,各家刻意地懸掛以自家的畫、攝影、雕塑與多媒素材等作品,一路扶梯而上,彷彿是步入一間小型當代藝術館,多的是愉悅與驚喜。探訪的屋主雖在當地已負盛名,其室內的裝飾運用當然也就無庸贅述,但他們更不吝將其巨幅作品懸於樓梯間,將公共空間如同私有空間的對待,令我印象深刻。同時我也特意地去參觀其他住戶的家,一位家中內外布置有很多金工與雕塑作品,他滔滔不絕地與我分享他的創作與理念,但最後我才知曉他的職業是計程車司機。而公寓的頂樓除了有精緻的花圃外還有個加蓋小屋,那是公寓住戶共用的工作室,有一些大型金工與木工的器材放置其間給住戶使用。一路熱情陪我的屋主兒子是一個高中生,為了感謝他的陪伴,邀他去吃晚餐,他回去問了父母回說不好意思,今天輪到他整理公共空間,不能請假。

另一回,在法國馬賽一位女學者來機場接我與同事去她家作客,那時我們風塵僕僕地從西非視察完案子,好不容易將人與行李塞進她的迷你老爺車裡,一路還得擔心是否能平安地到她家。誰知甫踏進她家門,同事與我瞠目以對,那是一棟可俯瞰馬賽港區碧海藍天的豪華別墅,屋內裝飾著她多年在非洲工作的蒐藏品,房子的舒適與品味,很難跟她老舊的小標緻車相提並論,她笑說房子比車子更是永久。

柏林差旅已是三十幾年前的事,而馬賽也快二十年了。實際上,這兩次的經驗也是決定啟動【建築台灣】系列的遠因。三十年前西德的人均GDP低於現今的台灣,而二十年前的法國與台灣現在相當,對自身居住環境的維護並講究,可延伸到對大環境的愛護與要求,一個從大處到細節都充滿美感的環境,才真正是幸福的重要指標。如何舉國上下開始究美,從裡到外,從私領域到公共空間,這一道已開發的文明門檻,我們終得跨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