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明憲、廖翊君
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公傳室
時代的變遷,改變了一個城市的街道樣貌;文明的演進,也改變了常民的生活樣態。
身為一個醫者,他不須步行深入都會或城鎮內裡,也不須爬梳在地的史研文獻,就可以建構一部城鎮變遷史;因為,醫院本身往往就是生活的縮影,不同的年代寫就的醫療風格也定然不同。
醫者的變與不變
簡守信院長的醫者生涯,從一九八○年代一路逐漸邁向二○二○年,地點也從台北都會、花蓮後山、嘉義偏鄉來到台中市郊;一路走來,他見證了不同的時代裡,不同城鎮的醫療風貌。
八○、九○年代,不論是台灣東部或南部,經常送急診的患者多是工傷意外,被機器截肢或者各類型的工廠燒燙傷,時代的背景是台灣農業轉型工業、全民拚經濟的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紀,這類型的傷患大減,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車禍重傷,背景換成車水馬龍的繁華,以及背後汲汲營營的商業文明。
而翻閱一年年的患者住院病史,更像是醫療版的一葉知秋,可以窺見當時當地的環境狀態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早年西南沿海常見的烏腳病患,揭露出彰濱地區非常糟糕的公衛環境;這世紀以來,病床上躺滿的則多是慢性重症──現代化文明的哀傷副產品,就是愈來愈多的癌症及心血管病患。
時代持續變遷,年復一年,醫院也持續用醫療側寫人類生活。但是,無論怎樣的變化、變革、變遷,也總有不變的事物。一個人的苦痛,帶來一整個家庭的苦痛;這樣的道理,不變。一種生活習慣誤差,導致一種文明疾病的誕生;這樣的道理,不變。
而對簡守信院長來說,最最重要的不變,就是身為一個醫者須將心比心,視病患如家人,甚至視患者如己身;簡言之,醫者之心,仁者之心,不變……。
回憶起三十年前的花蓮,以城市的外觀來說,比起台北、高雄,相對來說變化差距是比較小的;至少現今花東常民生活,仍比起西台灣的步調要悠閒許多。然而,不論在過去或現在,年輕人奔放不羈的特性都是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就已有飆車青年,以及因搶快而頻繁發生的車禍意外;而且,假日以及晚上送急診的反而比較多。
醫者應該學著換位思考
那時候,慈濟醫院的編制還不夠大,駐院醫師也不多;簡守信當時還是個年輕主治醫師,也時常深夜被叫醒,要進行緊急手術,面對的是傷勢嚴重、攸關性命的狀況。不過,遇到的更多狀況,是各類型的擦傷、撞傷、挫傷;對傷者來說,不只是皮肉的痛楚,還包括外觀的美醜;如果是發生在臉部,更可能還牽繫著一生的幸福。
然而,對醫護人員來說,他們不一定會想到那麼多。受傷流血了,就要先止血;嚴重損裂,就要縫合。醫者,是傷者生命所依託者,以保住傷者生命為第一要件,這樣難道有錯嗎?就連學校的教科書,也都是教導未來的醫者們,懂得人類的內臟、骨骼、肌理,見傷療傷、有病治病,至少不造成更多傷害,這難道不是不變的原則嗎?
但是,簡守信年輕時就很服膺一句俗語:「醫者父母心」;如果沒有做到「父母心」,那樣的醫者還是不及格的。如何傳達這樣的理念給未來的醫者們呢?簡守信經常的作法就是帶領實習醫師在第一線面對傷者,並且用問題來導引思維。
「各位同學,你們覺得該怎樣處理這樣的傷口呢?」
傷者是一位工廠女作業員,上班途中騎機車摔車;沒有生命危險,但在車子「犁田」(台灣民間對車子貼地打滑摩擦的俗稱)的過程,手腳都有嚴重擦傷;送來時,雙手雙腿除了好幾處血跡斑斑,更被泥土弄得一片髒汙。此刻,簡守信正對著幾位台大實習醫師做臨床教育。
「有了傷口,最忌諱感染;所以,我們要立刻把傷口清洗乾淨。」一個學生代表大家發言。簡守信繼續追問:「很好!那麼,請問你們,要如何執行這個『清洗』動作?」學生回:「清洗嗎?學校有教,就是用刀片,或者手術刷手用的軟毛刷(刷手刷),把傷口周邊的泥塵處理掉,再用優碘消毒。」
「是這樣嗎?」簡守信看著眼前學生,然後問:「想像你就是傷者,如果有人用刀在你受傷的部位摩擦,你難道不會很痛嗎?」這個學生還在猶豫時,另一個學生發言了:「沒辦法,為了治療傷口甚至為了保住性命、不要感染致病菌,痛苦是不得不承受的過程。」
真的沒辦法嗎?還是不願意去想辦法?或是因了解得不夠透徹,而沒有想到辦法?簡守信引導著學生去「換位思考」:如果今天他是傷者,他會想到什麼?經由這樣的思考過程,學生不再高高在上地把自己當醫者,而是當成躺在床上無助的傷者;這時候,就會發現明顯的不同──醫者的思維:「怎樣把傷治好,以及怎樣防止病菌感染?」傷者的思維:「我好害怕,我不知道之後會怎樣?」是的,醫者的自信來自知識的高度,以及掌控療程的優勢;但是,或許會忘了傷者的感受,她不一定懂得這些醫療知識,也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一定會很害怕。她怕什麼?怕死、怕痛,以及怕未來;為什麼怕未來?她可能怕的是,身上若留下疤痕,那不止遺憾終身,還會遺憾失去「終身大事」。
當想像自己是傷者,換個腦袋思考,就會發現,醫者以為理所當然的作法,其實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在人心惶惶、資源匱乏的災區,醫師簡守信(中)與葉添浩(左)深入現場,蹲跪在地上為病患進行治療。(攝影/林炎煌)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五年的巴基斯坦大地震,造成多處房屋倒榻,簡守信駐守以臨時棚架搭設的醫療站,為虛弱的孩子義診。(攝影/林炎煌)
[Not a valid template]↑ 菲律賓男童傑博罹患水腦症併多重畸形,慈濟志工協助來台就醫後,歷經多次手術,逐漸恢復健康。(攝影/林炎煌)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一四年簡守信以《大愛醫生館》獲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殊榮;汲取各方知識成了滋養簡守信生命的泉源。(攝影/黃筱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