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台灣】鯨豔太平洋 台灣東海岸賞鯨二十年

撰文/黃佳琳
攝影/金磊

日十點太陽正大,我乘著台東成功「晉領號」賞鯨船從三仙台出海,適逢颱風來臨前夕,湧浪一波波擊向船身,船行顛簸,全船人忍著快暈船的痛苦,在海面尋找鯨豚蹤跡一個多小時,就在熱昏暈到快放棄之時,終於!看見一群黑色短小的背鰭在海面浮現,解說員大喊:「船頭十一點鐘方向有一群瓶鼻海豚!」暈船的人霎時全都醒了,衝到船頭搶看海豚的美麗身影,偶有幾隻小海豚躍出水面,落下時激起白色水花,引起遊客陣陣驚呼。

可惜這群瓶鼻海豚不夠賞臉,不願讓賞鯨船靠近,總是保持至少五十公尺以上的距離,不像熱情的飛旋海豚或熱帶斑海豚,總會游到船頭乘浪嬉戲,是遊客最愛的海豚明星。航程結束,一旁的遊客還抱怨說:「哎呀今天運氣真差!海豚離我們好遠哦。」我心想,台灣人真是太幸福了,不懂知足,賞鯨猶如大海撈針,即使現代科技再進步,還是得靠船長、船員的眼力土法找鯨豚,而且牠們是野生動物,並不是被豢養在大海的固定區域,所以能看到就很幸運了。

台灣賞鯨豚目擊率約有八、九成,但總是會有「摃龜」沒看到鯨豚的時候,也許就像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廖鴻基說的:「海洋不可預約,但值得期待。」將每一次出海都視為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不預設會遇到什麼生物,除了尋找鯨豚,偶有飛魚、鬼頭刀、旗魚、海鳥出沒,都是不同的驚喜,而且從海上回看台灣連綿的青山與湛藍海岸線,視野遼闊、山海壯麗,與從陸地看台灣是完全不同的視野,更能感受到台灣為何會有「福爾摩沙」的美譽。

鬚鯨、齒鯨大不同

賞鯨翻譯自英文「Whale Watching」,泛指出海欣賞鯨魚與海豚,台灣東岸緊鄰太平洋,海底地形加上黑潮流經,海域適合鯨豚覓食、棲息、路過閃流,鯨豚種類和數量都豐富,因而發展了二十年的賞鯨觀光,每年四至十月是最適合賞鯨的季節,東海岸較常見的有: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等,而明星物種如:抹香鯨、大翅鯨(又稱座頭鯨)、虎鯨等,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鯨魚與海豚都是海洋哺乳類,分別只是鯨大、豚小,通常四公尺以上的物種稱為鯨,因為鯨豚跟人類一樣用肺呼吸,需要到水面換氣,人們才有海上賞鯨的機會。鯨豚分為鬚鯨亞目和齒鯨亞目,鬚鯨以口腔內鯨鬚板濾食為主,沒有牙齒;齒鯨顧名思義是有牙齒的鯨豚,以海中魚類或魷魚為食。此外,鬚鯨頭頂有兩個氣孔,但齒鯨頭頂只有一個氣孔,兩者水面噴氣的形狀也不同。

鬚鯨體型較大,像是全世界最大的鯨魚藍鯨,體長可達三十公尺,或是大翅鯨、灰鯨、露脊鯨、長須鯨等,也都是鬚鯨,二○○三才被命名的新種角島鯨,則是全世界第十四種鬚鯨。抹香鯨則是體型最大的齒鯨,而大家熟知的虎鯨其實是最大的海豚,是齒鯨亞目海豚科中最大的物種,另外包括偽虎鯨、小虎鯨、瓜頭鯨、柯氏喙鯨、中華白海豚、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瓶鼻海豚、飛旋海豚、弗氏海豚、真海豚、一角鯨、白鯨等,也都是齒鯨。

賞鯨領台灣人航向海洋

台灣周邊海域也曾有許多大型鯨魚,甚至台灣早期還有捕鯨業,始於一九一三年,曾在南部海域捕獲大翅鯨、藍鯨、布氏鯨、塞鯨、抹香鯨、長須鯨、虎鯨等,一九八一年因美國強力干預而停止捕鯨,但仍有捕食海豚的行為,一九九○年澎湖沙港圍捕海豚事件,在國際壓力下,台灣將鯨豚列入保育類,鯨豚保育觀念才逐漸在台萌芽。

但台灣早期鯨豚研究以擱淺為主,有「鯨豚媽媽」之稱的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說:「在我小的時候,海洋是禁區,甚至二十年前也幾乎沒有人在台灣研究鯨豚,大家不相信在台灣外海能看到牠們。」所以一九九六年,她與助理楊世主、漁民廖鴻基等人組成「尋鯨小組」,展開台灣首次海上鯨豚調查,從花蓮石梯港搭漁船出海尋鯨,當時發現虎鯨震撼全台,引發民眾賞鯨興趣,因此揭開台灣賞鯨序幕,一九九七年七月台灣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就從花蓮石梯港出發。

一開始賞鯨非常熱門,因為親海容易、進入門檻低,只要買張船票,就能登船出海尋鯨,最初賞鯨船票每人要價一千五百元、一千兩百元,仍然班班客滿,供不應求。但隨著賞鯨船隻愈來愈多,業者削價競爭,十多年前票價跌至一張八百元,這十幾年來物價已上漲好幾倍,但賞鯨船票大多仍維持八百元,還被民眾嫌貴,賞鯨業愈來愈難做,周蓮香接著指出:「台灣賞鯨其實不貴,國外賞鯨船票價格動輒是台灣的兩、三倍。」

目前東海岸賞鯨固定於四個港口:宜蘭烏石港、花蓮港、花蓮石梯港、台東成功港。烏石港和花蓮港距離市區較近、交通便利,是許多人初次出海賞鯨的地點,這兩港賞鯨船多、遊客也多,偏向大眾化商業經營模式,宜蘭烏石港出海除了可以賞鯨,還能巡航或登龜山島,增加航程中的亮點。

宜蘭蘭鯨號船長陳信佑說,烏石港賞鯨船業者們有一起聘雇一艘尋鯨漁船,每天清晨一早就出海尋找鯨豚,提高遊客看到鯨豚的機會,但他也坦言,「若別條船看到海豚,我的客人沒看到,我會被客訴!」所以宜蘭經常會有一群海豚被三艘以上賞鯨船包圍的情況,甚至最多還曾有十多艘船一起看一群海豚,讓船家和鯨豚壓力都很大。再加上也許是近年台灣沿、近海過漁,小魚變少,鯨豚沒有食物不靠岸,烏石港的賞鯨船得更往外海開才能找到鯨豚。

黑潮記錄鯨豚逾二十年

花蓮港則因為海底地形適合鯨豚聚集,一往外海就是千米大深度,加上賞鯨船隻夠,會互相通報,所以賞鯨目擊率目前是各港口最好的,其中有一家特殊的業者「多羅滿」,從廖鴻基一九九八年創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始,雙方就展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黑潮培訓解說員配合多羅滿賞鯨船出海,協助導覽與紀錄鯨豚資料,黑潮是目前台灣唯一擁有二十年「不間斷」賞鯨豚紀錄的民間單位,甚至連台灣官方都沒有不間斷的鯨豚基礎調查資料。

黑潮對解說員品質要求非常嚴格,採師徒制,從鯨豚知識、地景水文天空、船隻漁業漁法、海浪洋流知識、甚至是突發急救等都得了解,所以十多年來真正具備「黑潮解說員」資格的人只有四十多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近年花蓮港賞鯨十分熱門,不只四至十月,只要天氣許可,幾乎是全年無休,黑潮解說員一年要服務上百航班,夏天旺季甚至有時一天十航次,而常駐花蓮能協助出海解說的也僅十多位,人力非常吃緊,志工們都是靠著對鯨豚與大海的熱情在奉獻。

此外,也不是每一家賞鯨業者都有行前鯨豚知識解說,但黑潮從一九九八年創辦至今,堅持參加多羅滿行程的遊客都得聽半小時的行前解說,了解鯨豚基本知識,才不會到了海上一臉茫然。黑潮對於合作賞鯨船的行為也特別要求,例如:不能衝撞鯨豚、不能包圍鯨豚等,像多羅滿船長江文龍發現熱帶斑海豚時,第一個動作不是全力加速衝過去,而是放慢船速,慢慢靠近海豚。但據說有些業者會去衝撞海豚群,以為這樣可以迫使牠們跳出水面,逗遊客開心,但其實只是徒勞,又驚嚇海豚。

花蓮石梯港與台東成功港則與前兩者不同,目前固定營運的是海鯨號與晉領號,兩港交通都不是很方便,花東交界的石梯港更是難到達,石梯「海鯨號」一代船長林國正為了不讓遊客失望,只要有事先預約,不管當天幾人都開船,二代船長林俊潔苦笑說:「每趟航程至少要載十人才不會虧錢,但我經常在載兩人、四人的航班。」

成功也常未滿十人就開船,但也許就是這份人情味,讓石梯和成功每年都有攜家帶眷舊地重遊的回頭客,跟鯨豚一樣每年洄游花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大批飛旋海豚自在地悠游大海,來去不受拘束,與遠方海岸山脈上的遠雄海洋公園形成強烈對比,賞鯨活動讓人了解鯨豚在野外真實生活的樣貌。
[Not a valid template]↑ 金磊自二○一一年起到東加王國學習水下鯨豚攝影,此海域是大翅鯨生產育幼點。水肺潛水氣泡易干擾鯨豚,所以攝影師採用自由潛水的方式,把握鯨、水、光的完美交會。
[Not a valid template]↑ 虎鯨開啟台灣賞鯨歷史,台灣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堅持二十年,帶領旅人認識鯨豚。(攝影/林思瑩)
[Not a valid template]↑ 二○一五年,一隻抹香鯨擱淺陳屍在八掌溪出海口淺灘地,經解剖發現,抹香鯨胃中有大量魚網及塑膠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中心王建平教授指出,垃圾阻塞占據抹香鯨的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長期下來造成抹香鯨致命。(攝影/簡毓群)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隻飛旋海豚在日出時的清水斷崖前躍出水面。台灣有「福爾摩沙」美譽,出海賞鯨再從海上回看陸地,是全然不同的風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