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台灣】黑潮二十載 體檢台灣海洋環境

▲ 攝影/陳玟樺

撰文/黃佳琳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船從海上遶島一圈,海岸線、地景大不同,東部是斷層式海岸,航行不用離岸太遠,山有多高、海就有多深,是大山大海的景象;東北角則是鬼斧神工的奇岩怪石林立;西岸桃園有藻礁,中部海岸溼地有較長的潮間帶,南部恆春半島則可見許多沙灘,澎湖有特殊的玄武岩地形,小琉球是珊瑚礁島嶼……,台灣不大,但多樣性很高!」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細數海上環台看見的風景。

近幾年「環島」已不稀奇,不管是徒步環島,或是騎單車環島,都經常有人正在「環島」的路上。四面環海的台灣雖然自詡為海洋國家,但真正從海上環島看台灣的人卻極為稀少。根據行政院公布的《海洋政策白皮書》,台灣和周遭離島海岸線長達一千七百多公里,所管轄領海面積約十七萬平方公里,為陸地領土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四點七二倍。

這麼廣大的「藍色國土」,我們卻如此陌生,於是,今年適逢二十週年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啟「島航」計畫,號召黑潮夥伴,從花蓮港出發,逆時針遶台灣航行一圈,拜訪澎湖、小琉球和蘭嶼等離島,以「塑膠微粒」、「溶氧量」、「水下聲景」三項為主要研究項目,檢測全台重要溪流出海口及沿近海域,共計五十一個測點,希望為台灣海洋建立第一筆生態體檢,綽號洪亮的張卉君說:「黑潮二十歲了,希望更有行動力、具基礎調查的能力,期盼透過『島航』帶領陸上的朋友,重新認識藍色國土。」

但這並不是黑潮第一次海上環台,二○○三年時,黑潮團隊也曾從花蓮港出發,開啟長達一個月的「福爾摩莎巡禮」,走訪全台約三十座港口與串聯在地組織,黑潮指出,十五年前這是項創舉,受限於法規,公部門很難想像有一艘娛樂漁船要遶行台灣一周,進出不同的港口,每一段上下船的人可能還不相同。但十五年過去了,出海遶島依然不易,行前與公部門的公文往來極為繁瑣,困難重重。

狀況頻頻 無損遶島信念

島航原訂六月一日從花蓮出發,但五月下旬得知將有鋒面來襲,數十人的大隊人馬不得不立刻全員調整行程,提前在五月三十日出發,原本每日靠岸後已預訂好的陸上住宿,也得隨時隨行程調整,還好黑潮有強大的後勤行政人員,海上遶島的人專心做調查與航行,陸上環島團隊全力支援。就像漁民討海看天吃飯,黑潮體檢台灣海洋現況,也得看老天爺臉色行事。

黑潮相隔十五年的兩次遶島,皆是搭乘多羅滿賞鯨船「小多」,此行長年合作的多羅滿更以「一元」象徵意義租船給黑潮,並由船長江文龍領航,但未曾開船遶行台灣的江文龍坦言,航行全程壓力非常大!雖然他熟悉東部海域,但並不熟西部海況和地形,只能事前多做功課,看海圖、了解潮汐,例如:台灣北角和南角最難航行,以及西岸潮差大,每天得算好漲潮時間進港。

搶在鋒面來前,五月三十日上午,一船「海洋狂熱分子」懷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搭乘小多從花蓮港出發,船上有研究鯨豚十多年的余欣怡、長期記錄鯨豚生態的攝影師金磊與紀錄片導演簡毓群,以及十多位黑潮專業的賞鯨解說員,金磊想空拍記錄這歷史性的畫面,殊不知,船還沒開出花蓮港,他的空拍機就摔落海中,出師不利,全船傻眼,也讓大家心情更加忐忑!

航行第一天摔掉一台空拍機,第二天在基隆和平島外海採樣完後,小多臨時要停靠八尺門漁港,但在過八尺門大橋時,天線不慎擦撞橋身,啪啪幾聲,天線就攔腰折斷,小多的三樓觀測台也受損,嚇壞全船人員。下午要開進桃園永安漁港時,船身甚至觸底,船長江文龍膽顫心驚地解決各種突發狀況,幸好最後全員平安進港。

島航命運多舛,好在黑潮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憑藉著多年在太平洋上累積的吃苦耐勞精神,趁著在桃園永安避鋒面的兩天空檔,搶修小多斷裂的天線和三樓變形的欄杆,讓他們免於之後可能在海上失聯的窘境。

一般收錄水下聲景時,協助檢測的船隻若能熄火最好,可避免噪音干擾。但在西海岸做水下聲景檢測時,江文龍船長不敢將船隻熄火,「如果船熄火,卻意外發不動的話,在西岸沒有友船能立刻支援。」肩負全船海洋菁英身家性命的他,不敢拿眾人的安全開玩笑,每天船上都有各種不同狀況考驗眾人隨機應變的能力。

除了偶發的小事故,因為小多是賞鯨船,船上並沒有專業固定儀器的設計,在浪況不好時做海上檢測,執行十分不易,而且借來的儀器價格不斐,動輒四、五萬元,有團隊成員笑說:「丟到海裡的都是錢,弄壞、弄丟,黑潮賠不起啊!」

船上所有人各司其職,有人放網打撈塑膠微粒、有人負責錄製水下聲景、有人記錄海上與水下影像、空拍等,而且每天海上航行時間長、海況不定,為了避免暈船影響各項作業,全船每人每天都得吞一顆專程採購自日本的強效暈船藥與鹽錠,反而是被邀請上船的作家吳明益和畫家王傑居然不會暈船,還能閒適地在船上看書、作畫,羨煞眾人。

忙碌的檢測工作之餘,最讓黑潮鯨豚狂熱分子們興奮的,莫過於海上偶遇鯨豚了!從花蓮出海時,有熟悉的老朋友飛旋海豚同行;雖然在西海岸無緣目擊中華白海豚,但在從澎湖航行回台南的黑水溝海上,巧遇瓶鼻海豚,金磊也記錄了西岸難得的水下鯨豚影像;在墾丁鵝鑾鼻附近海域目擊偽虎鯨和喙鯨,回到東海岸又遇到花紋海豚,讓航行充滿小確幸「鯨」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島航直擊藍色國土 海漂垃圾包圍台灣】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自五月底從花蓮啟動遶台一周的「島航計畫」,於七月中完成計畫航程海域調查,並且與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研究所教授黃向文的研究室合作(黃向文為現任海洋保育署署長),其研究生邱靖淳以目視法調查台灣沿近海域海漂垃圾,海上調查十二天,長度達六百七十公里,共記錄到六百九十八件垃圾,百分之七十六航次目擊到海漂垃圾。

邱靖淳分析海漂垃圾組成,以塑膠占比最高,共有四百六十三件,達百分之六十六,主要為塑膠包裝、食物容器餐具、寶特瓶;其次為保麗龍,共一百二十件,占百分之十七;其他類海漂垃圾有六十八件,占百分之十,以紙箱紙板、鋁箔包紙容器、加工木材居多;漁業用具則有四十七件,占百分之七。

台灣海漂垃圾密度介於每平方公里零至一千九百五十八件之間,東北角至北海岸及蘭嶼的垃圾密度較高,基隆市與北海岸一帶、嘉義八掌溪口、高雄及小琉球沿岸發現海漂垃圾匯集熱點。整體來說,台灣沿近海域海漂垃圾無所不在,靠近陸地、河口有垃圾增加的現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點擊圖片放大] 海漂垃圾組成物比例

[Not a valid template]↑ 奮游的飛旋海豚是花蓮海域常見的鯨豚。(攝影/江文龍)
[Not a valid template]↑ 海漂垃圾中,塑膠類占比最高,超過六成,其次則是近兩成的保麗龍,而東北角至北海岸的垃圾密度較高,圖為基隆嶼。
[Not a valid template]↑ 水面拖網Manta網型似鬼蝠魟,可在船隻慢行時撈取海面的塑膠微粒,計算其在固定時間、空間的分布比。(攝影/甘秋素)
[Not a valid template]↑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許多地方人煙罕至,岸邊卻聚集著許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海漂垃圾,清運繁瑣,清完不久後,又會再度聚集,只能靠眾人從源頭減少製造垃圾,才能根本解決。
[Not a valid template]↑ 黑潮辦公室多為年輕成員,為創立二十年的組織開創新局。暑期營隊讓各地年輕人認識花蓮、海洋、鯨豚與黑潮。
[Not a valid template]↑ 今年三月一對大翅鯨母子現身花蓮外海,黑潮同好緊急包船出海,記錄到大翅鯨寶寶在和平火力發廠前躍身擊浪。人類與生物如何和諧共存,令人反思。(攝影/陳玟樺)
[Not a valid template]↑ 黑潮島航團隊從高雄紅毛港一出港,就看到海面上漂浮著寬約兩米、長達一公里的油汙帶,打撈送檢發現泡沫物質 「酚」含量超標。(攝影/陳玟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