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筆記】杏林筆記2新書發表會

撰文/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二月三日經典雜誌社在徐州路的市長官邸為《杏林筆記2》舉行了新書發表會。我在王志宏總編輯的致詞之後,介紹這本書的三個主題:

第一部分是「醫生與病人、家屬」:「醫病關係」是我長年關懷的議題,但這幾年來深深感到不只是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我也從病人家屬,尤其是重病或已過世的病人,學到許多珍貴的經驗。

第二部分是「醫師的培育與人文教育」: 醫學教育亟需注重同理心與人文關懷,使年輕的醫生、醫學生可以加強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與關懷。同時我們一方面鼓勵醫生要有醫德,但社會大眾也需要有「病德」,這樣才能使有理想的年輕醫生堅持做對的事。我們衷心希望台灣有更多的病人願意接受醫學生參與照護,使他們學到臨床醫學的精髓。

第三部分是「醫者的自省與生老病死的沉思」: 醫生披上白袍後,常不知不覺漸漸失去謙沖,因為醫師常常只看到感激的病人回來看我們,卻無從由處理不當而另覓高明的病人得到自我檢討的機會。因此「自省」是醫者不能不重視的修養。接著我邀請幾位醫師與非醫師的朋友交錯上台,分享他們對行醫與就醫的經驗,以及一些我們彼此的回憶。

黃富源教授是台大醫學院早我一期的學長,是一位做事非常認真,小兒科醫生公認的楷模。他很誠懇地引述我書中的某些話,同時更讓聽眾動容的是他以耿直的性格,對當前醫療政策以及社會大眾對醫師的不尊重發出正義的怒吼。

師大音樂系退休教授曾道雄引述好友黃達夫院長曾經用英語「Lost Cause」(絕對沒有成功,註定必然會輸的活動)來形容醫師的工作。曾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醫生們明知最後結果,仍努力奮戰,在我們生病到死亡的這段時日,您們減少我們的痛苦,延長我們存活的時間,更重要的,帶給了我們生命的希望。您們看似Loser,但其實是個Winner!我謹代表病家向會場的醫師們致謝。 」

宋維村教授是我中學時代低我兩班的老友,後來進入同一所醫學院、醫院、神經精神科。他提到高中時,我們同時參加當時剛創立的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觀念而成立的「立達會」。維村兄非常感性地說,我們醫生所做的事情好像就是朝著「己利利人、己達達人」的理想去幫忙病人、啟發學生。

資深藝術家周月坡老師,與大家分享作為病人母親的體驗。她的女兒從小因發高燒後罹患很難控制的癲癇,她深深了解病人家屬與醫生互動的重要,並且利用這機會追念她非常感激的幾位醫生。她感慨地說,有時看到自以為是的病人對醫生的粗言粗語及傲慢態度,連她這種非醫療專業的人都覺得難以忍受。

劉家正醫師是我中學最要好的同學之一,他現在是台灣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他以個人行醫四十幾年的經驗,分享開業醫生一天看一百多個病人的不得已的苦衷,並分享一些我們過去共同的回憶。

張秀蓉教授十幾年前由台大歷史系退休以後,幫忙台大醫學院整理出許多重要的醫學史料。她分享自己有次生病住院,因為冰枕破掉,整個床位、衣服都溼透,而按鈴向護理人員求救。想不到遭到一句非常粗暴的話,「這是半夜,你沒有家屬嗎?」,使她深深感到醫療人員應該要有同理心,「如果當時我是一位獨居老人的話,這句話會有多大的傷害?」

最後輪到我大學同窗七年、住院醫師四年、主治醫師一年同甘共苦的前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林信男醫師發言。他與大家分享我們年輕時的趣事,最後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常說「教學相長」,但事實上「醫病相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想不到已經為這本書寫序的台大醫學院張上淳院長,本來因為主持醫學會議不能參加,居然在開會的空檔,現身說了幾句話,他的誠意使我感動萬分。

晚上回到家,靜坐書房沉思,突然想到如果一九九八年沒有決定回台,而繼續留在美國,今天我就沒有機會享受這種「成就感」。不覺想起《阿甘正傳》裡的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拿到的會是哪一種。」 今天這個發表會,才使我發現我的盒子裡有非常好吃的巧克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