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證嚴
看到海地受馬修颶風侵襲的消息,實在很不捨。腦中浮現海地的畫面,總是那樣的苦。長久以來海地普遍貧窮,二○○八年連續遭受颶風侵襲,慈濟人即從美國前往海地進行勘災,隔年元月展開發放工作;二○一○年,海地再受強震重創,慈濟人不但承擔起急難救助,更為了解決當地的糧食問題,嘗試推廣種植辣木,為了培育人才,幫助聖恩修女會援建學校,人醫會成員則輪流前往義診;二○一四年,大雨水患後,帶動以工代賑……一路相伴,迄今不離。
馬修颶風過後,當地災情不斷傳出,難以計數的民眾無家可歸,近千人往生,瘟疫也開始擴散。不過,慈濟的救援工作沒有停歇,還是有幾位美國的慈濟人勇敢前進災區,做發放前的準備。
勘查過程中,較擔心的是當地人太過飢餓,以致發放物資時會有控制不住的場面,於是期待聯合國維和部隊能協助維護秩序;但是又怕會造成更大的混亂,這是救援最大的困境。待各國物資陸續運至,那時不是欠缺物資的問題,反而是要安撫人心。如何讓人們平平安安地接受足夠的物資,需要先遣志工盡量去溝通、做準備,調適眾人的心靈,不要衝動,不要爭先恐後。
物資與香積飯運送到海地後,為了供應給許多人,當地政府主動聘雇了一批廚工協助烹煮。為了適應海地人的口味,我們先是特製了紅豆香積飯,廚工烹煮時也改以大豆油、奶油調味。發放的十多天來,大家有秩序地領餐,吃得飽,充足營養;日日接受熱騰騰、香噴噴的紅豆香積飯,加上發放熱食時的整齊有序,真正安住了人們的心。
慈濟人一邊發放物資與熱食,一邊推動以工代賑,讓當地的市容得以儘早整頓好,人們得以恢復平常的生活。不論老弱婦孺,人人有分,什麼工作都可以投入,用自己的力量恢復自己的城市。每日五百古德的代賑金,約臺幣二百四十二元;累積幾日的代賑金,就可以買鋅片修補屋頂,重建家園。
不過,這一波救災,當地需要人力,也需要資源,這都要靠愛的接力。因此,全球慈濟志工推動義賣。許多人繼續發願,無論是手工藝品,或是家裡有的、工廠現成的,甚至是自己的寶貝收藏,都捨了出來。志工分享義賣成果:「成績很好,來的人很多;到十二點,吃的也好、用的也好,全都賣完了。」即使義賣的是一碗碗麵線羹,都是積少成多,既讓人吃得飽,又助人做好事,歡喜造福,真的是功德無量。
無奈人生,總是苦難偏多。向來窮困的海地,加上這次颶風,受災的人多,期待慈濟人多多募心,國際間人人將愛凝聚起來,即使無法前往災區,點滴的力量也能幫助他們。期盼人們用心用愛來付出,讓社會更亮麗、更美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