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家園】綠光屋頂 來自太陽的禮物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色將明未明之際,一輛金黃馬車,從遙遠的黑暗中破空而來。萬丈光芒所及之處,所有的國度,莫不循序明亮了起來。

與此同時,一座浮於北緯二十三度半的島嶼,島嶼上人口稠密的城市,無數仳鄰的屋頂,也宛如一張張大碗般,悉數承接了陽光的灑落。

同樣的燦爛陽光,過去,大概只能白花花地任其消逸無蹤。原因除了與早期台灣的建築外觀,因移民社會之故,多採閩南式的斜屋頂外,進入現代社會後,防漏技術的進步,雖促使多數建物轉為平屋頂,「但台灣人喜歡將公共空間占為己用,所以屋頂開闊的特性,剛好被拿來晾衣、曬被、種花蒔草。」建築學者李清志曾如此觀察。

但如果只是曬衣、種花,那倒不至於留下後遺症。民國七十至八十年代,台灣經濟發展到頂峰的同時,屋頂的利用方式,卻也最扭曲。為了增加使用空間,有些人無視消防與治安隱憂,紛紛在頂樓加蓋。當中有些人有實際需求,有些人卻是為了賺取租金,而將面積有限的頂樓,以鐵皮、石綿瓦、木板等簡易建材,分隔成一間間的「雅房」。

白的、綠的、黃的、紅的,層層疊疊的鐵皮屋頂,至今都還是台灣的上空最特殊的風景。只是重點在於,鐵皮屋不通風又吸熱;石棉瓦破碎後致癌危險高;木板隔音差又易燃……就算不為了市容,而僅為了防止接二連三的意外災害,政府終於透過立法,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中規定,除了所謂的「違章建築」自有其處理方式外(以民國八十四年為分野,該年度之前為緩拆,之後為即報即拆),一般屋頂想要加蓋棚架,屋脊須限高一公尺半,並取得同一棟大樓裡所有住戶的同意後,方可進行。

然而相對於此一消極規範,自從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日本福島海嘯暴露核能隱憂,在極端氣候常態化與能源短缺的嚴重性,已成為每個人切身的感受,而非少數環保人士的疾呼後,許多人也改被動為主動,希望找到有效的方式,減少碳排放,發展替代能源。這時候,所有建築物都「必備」的屋頂,除了繼續承載傳統的功能外,「種電」成為一股潮流,所謂的綠屋頂,不僅是一個全新的實驗場域,更是一把把從天擎起,保護整座島嶼的綠色大傘。

陽光島嶼的都市難題

台灣,雖因四周為海水環繞,豐富的水氣致使它密雨多雲,年總日照時數比多數同緯度的國家都低,但相較於中高緯度的日本有1200至1600小時,德國有900至1200小時,台灣在同一數字上,仍以1400至1600小時領先。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太陽每照射地球一小時,帶來的能量,相當於全球一年的能源總消耗量。所以對於百分之九十八的能源都仰賴進口的台灣而言,發展太陽能發電,不僅先天條件具足,後天更是有其需求。

然而在德國與日本,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先後成為太陽能發電大國後,條件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台灣,摸索的時間,卻顯得漫長。

「這跟早期政府的政策不明確有關,」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發展部經理王婉芝分析。最初當政府「有意」推動太陽能發電時,一來是以台電為首的各機關,刻意強調核能發電的優越性,忽視其隱憂,致使政府的有意,顯得無心。二來,大都會區裡占九成以上的主流建物公寓大廈,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也是造成政策,窒礙難行的因素之一。

入冬以來持續低溫,颼颼冷風,不斷從趙素萍的臉上刮過。儘管如此,卻不減她和其他鄰居們的熱情,依然在四樓高的屋頂上,拔菜的拔菜,澆水的澆水,抓蟲子的抓蟲子。

幾年前,基於新北市政府推動低碳城市專案,趙素萍身為新店大鵬里里長,也率先投入。「我先找來有志一同的居民,蓋了屋頂菜園,因為除了可以綠美化外,食物收成了大家都能吃,所以多數的住戶,即使沒能來當志工,也都樂觀其成,甚至成了忠實的客戶。」趙素萍說。

但就在屋頂菜園的經營卓然有成,週週都有農穫,聞風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時,「當我想進一步更『低碳』,搭建太陽能板,提供社區自身的供電量時,前所未有的阻力,卻發生了。」趙素萍皺起眉頭。

原來,除了頂樓住戶擔心漏水外,〈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裡有一條,嚴格限制任何有關屋頂的改建,都必須取得同棟住戶三分之二的同意。

「我們是個大型社區,共計二十棟,每棟六十四戶;也就是說,光想在一棟大樓屋頂裝太陽能板,就要取得四十二戶的同意書;而如果每棟都加裝,那就是八百四十份了。」

趙素萍說,別的不提,光是挨家挨戶敲門,找到這些住戶就不容易。更何況在大台北地區,多數人都來自其他鄉鎮,不是在地人,房屋買賣變動的機會多,「住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我今天裝了,明天說不定就搬走,想買房子的人也不見得買單,所以,何苦白忙一場呢?」

張富程是台南某太陽能板系統公司的業務經理,對此他以自身經驗補充:「有一次,在與好幾棟大樓的主任委員洽談過後,他們個個都拍胸脯保證,說這是對地球有益的事,回去後一定盡力促成,」張富程苦笑,「但等了好久,他們的胸脯也拍爛了吧?卻沒見哪棟大樓或公寓,最後是有安裝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從101觀景台下望,信義區公所的屋頂花園,XIN-YI WELCOME (信義區歡迎您)字樣,既別出心裁,又兼具綠美化與降溫效果。
[Not a valid template]↑ 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的瑞典與澳洲,在建築物外層披覆植坡,是常見的景觀。(攝影/陳弘岱)
[Not a valid template]↑ 自力裝設太陽能板的先驅謝孟霖,在簡易走道上,檢查太陽能板運作情況。
[Not a valid template]↑ 李建輝的屋頂農園,網室及灌溉系統一應俱全,乍看下常誤以為是蓋在地面上的閒置空間。
[Not a valid template]↑ 和煦陽光照耀下,老公寓與新大樓的參差高低,反映了歲月的遞嬗,與屋頂空間使用觀念的演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