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思熙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橫放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躍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了,即使把木板悄悄移走,後面的羊群還是會跟著前面的羊隻,向上跳躍一下。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羊群效應」。
其實這種「羊群效應」,在人群裡叫做「從眾效應」。
所謂「從眾」,顧名思義,就是跟隨著群眾做出相同的反應。也就是說有人先那樣做或那麼說,不管對與錯,就有人跟著那麼做、那麼說,跟著做或說的人愈來愈多,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就形成了群眾運動,這就是台灣諺語所說的「西瓜偎大邊」,社會學家稱它為「社會傳染力」的效應。
最近有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說:「離開台灣十多年,這次回來,發現台灣人很喜歡排隊。買早餐時,某攤位大排長龍,去吃午、晚餐,某餐館裡面桌桌客滿,外面許多人拿號碼牌等候,難道這些攤位或餐館的餐點真有那麼美味,值得那麼多人耗時費力排隊等候嗎?」
我說:「我不知他們的餐點是不是美味,我只知道台灣人就是愛起鬨,就是喜歡一窩蜂,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他們就往那裡擠,只要有人上網PO文,就往那裡去,他們總是心想:這餐館一定不錯,否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排隊,於是不知不覺自己也加入了排隊的行列,助長了排隊的人龍,這就是從眾效應吧!」
「從眾效應」存在於市場機制上,說通俗一點,就是「趕流行」或「跟時尚」。想當年牛仔褲流行時,男女老幼都以穿牛仔褲為時尚,「牛仔風」風靡全球;「迷你裙」流行時,年輕少女甚至中年婦女都一窩蜂地趕時髦,一時蔚為風尚;之後又有「露背裝」、「嬉皮裝」等不一而足,也都曾風行一時成為潮流。這種趕流行的「從眾效應」不僅存在於普羅大眾,就是上層社會裡的貴婦士紳,也存在著這種效應,我們姑且叫它為「名牌效應」。
其實人類社會中最大的「從眾效應」就是民主機制。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從眾」,就是「取決於大多數」。所以政治人物為了爭取群眾的支持,必須利用人類的「從眾心理」,不得不「媚眾」,也就是討好社會大眾,於是發起「粉絲團」,成立「按讚隊」,掛勾「社群網站」,或利用「社運團體」,鼓動「熱血青年」,討好「鄉民酸民」,透過各種媒體,結合各類名嘴,散布對於自己有利,對於對手不利的訊息。那些訊息有些是無中生有,有些是誇大渲染,有些是言過其實,有些是憑空臆測,總而言之,就是要利用群眾的盲從特性,壯大自己聲勢,贏得政治利益。
旁觀「羊群效應」,我們或許會覺得羊群的可笑,但冷靜想想人類,又何嘗不是像羊群那樣地盲從可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從眾」而不自知;我們「媚俗」而不自覺,於是「人云亦云」;於是「一犬吠影,萬犬吠聲」;於是「一人吐虛,萬人傳實」;於是我們也加入了「羊群效應」的行列而不自知。
台灣已逐漸成為一個「聽說的社會」了,許多人根本已不在乎真相了。《聯合報》的短評說:「一個由政商學界加上名嘴組成的『聽說團』,說者信口雌黃,聽者選擇性相信,社會輿論就靠著這些豐富的謠言燃料熊熊燃燒。」沒有錯,熊熊燃燒的煙火,造成嚴重的霾害,霧籠罩著整個社會,戕害了人們的思辨能力,讓人們看不到真相,且辨不清方向,一個謠言滿天飛的社會,當然就容易成為一個易裂易碎的社會。
台灣另外有一種讓人擔憂的文化也正悄然形成,那就是「傷人的文化」。媒體上處處看得到傷人的痕跡;社群網路上,時時看得到罵人的粗話;「名嘴」侃侃而談,訊息不分真假,用詞尖酸刻薄,他們自己美其名為「正義的批判」,其實暗藏著「傷人的文化」。他們信口開河,成本低廉,獲利則大,所以無論網路、社群、媒體、名嘴就樂此不疲了。反正「罵人無罪,傷人有理」,即使有罪,也只不過是「輕懲薄罰」,與其獲利甚豐相較,當然就不足為戒了,難怪「聽說的社會」與「傷人的文化」在台灣會大行其道。
「聽說的社會」與「傷人的文化」,正在撕裂我們的社會,不少政客或別有用意的人,正利用這兩種效應製造對立,拚搏輸贏,獲取利益。社會如此,國家如此,整個國際社會亦復如此。無不借口民主、正義,行一己之私,謀一國之利,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悲哀。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等中東的難民潮,不就是武力大國與政治人物為了謀取私利,不擇手段的結果嗎?這些造成難民潮的始作俑者,哪一個國家不都是說為了正義、為了民主、為了自由、為了真理而戰呢?哪一個不都是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行謀一己之私的裡子呢?其結果是:大國與政客們得到權力與利益了,苦難卻是由弱小國家或無辜的平民百姓承受!
印度哲學家奧修曾經提醒世人:「不要傻了,不要盲從了。追求勝利本來就是一種愚蠢行為。」為了勝利,政客或別有居心者,鼓動或煽惑人民相互攻擊,用不實言論製造對立。於是愚蠢的言行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的嫌隙愈來愈大,導致社會的集體瘋狂與愚昧。中東難民潮的殷鑑不遠,難道我們不思引以為戒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