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線上】雲起雲落 中緬矛盾關係下的果敢衝突

撰文/趙中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啟鵬

年二月九日清晨,住在果敢老街城區的小金,一如往常地幫滿月不久的孩子準備早餐時,接到婆婆從中緬邊境莫泰鎮撥過來的電話,告訴她,彭家聲領導的果敢同盟軍(全名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 Myanmar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Alliance Army, MNDAA)已經對緬甸政府軍展開砲擊。婆婆詢問她是否要離開老街,「我先生說,二○○九年那次跟老緬的衝突,打了幾天就結束,我就告訴婆婆,應該不需要離開。」

沒想到,老街居民皆人心惶惶地或搭車、或開車,逃往與果敢接鄰的雲南省鎮康縣南傘鎮或緬甸內地城市。大約下午兩點,外出辦事情的小金發現老街近乎變為空城,才趕忙與先生抱著孩子前往口岸。

「到了口岸,現場密密麻麻地擠滿了等著進入中國的人,我們轉往平時沒有中國軍警人員看守的一二五便道『非正規口岸』。」平時的便道僅是一條大家來往中緬二國的偷渡出入口,可以省下耗在入出境程序上的時間。「因為果敢的武裝衝突,便道位於中國境內這一方,也有解放軍駐守,並登記所有入境者的名字。我們等好久還無法進入中國,只好返回老街睡一晚,隔天一早再前往便道,趁著還沒有集結太多人的時候,趕快通過,才順利抵達南傘。」

安全逃離果敢,不意味從此免於恐懼。畢竟,槍彈不長眼,政府軍的流彈就落入中國三次、近二十人傷亡。儘管迄今為止,傷亡者均為中國籍,但難保什麼時候自己外出時會「幸運地」遇上流彈。「現在聽到砲擊聲,還是會緊張。」小金說道。

緬北地區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間的戰火,波及中國邊境已不是第一次。二○○九年八月的果敢戰事,砲彈造成邊境一死多傷;二○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緬甸政府與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e Army, KIA)交火,三發砲彈損毀雲南邊境一幢民居。由於中國與緬北的複雜關係,每次發生類似事件,中國政府最多只有發出嚴正警告、甚至壓制新聞傳布,不似南海衝突、釣魚島爭議等,放任民族主義情緒與言論蔓延。

中國與緬北

全球新聞頻道(TheGlocal)一篇名為〈中國為何無權「收回」果敢〉的文章指出,現今為人所知的果敢地,原是撣族和克欽族的聚居地,被稱為果敢人的果敢漢族,是南明政權為躲避清兵追殺逃入當地後,駐留下來的遺民。這批遺民大多為職業軍人,與當地少數民族爭奪生存空間時,占據優勢,並因為楊高學家族延續當地的土司制度,建立漢人政權,讓果敢進入楊氏土司政權時代。

一八九四年,清朝與英國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承認果敢為中國領土,但一八九七年的《續議緬甸條約》卻將果敢劃為英屬東印度所有。一九四七年二月,緬甸獨立前,翁山(Aung San)前往撣邦彬龍鎮與少數民族協商,希望結合少數民族,將緬甸建設為多元一體(Unity in Diversity)的聯邦國家,果敢土司楊振財在彬龍協議上簽字同意加入緬甸聯邦,成為日後緬甸憲法正式承認的一百三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一。一九六○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正式承認果敢為緬甸領土。

一九六八年,在中國共產黨協助下,克欽一○一特遣隊羅相部、果敢彭家聲部、於緬甸內戰中被政府軍擊敗而退入四川的老緬共,加上佤族地區的各個游擊隊,共同成立緬共人民軍,並在成功統戰克欽獨立軍、撣邦軍的過程中,於緬甸東北部,包括果敢、佤邦、克欽邦在內的地區,建立緬共東北軍區,對抗緬甸中央政府。直到文革結束以前,緬共和中共的相關人員均可自由出入彼此邊境。但文革結束後,中共停止援助緬共,親如一家的情勢改變。

一九八九年,彭家聲率先脫離緬共,成立果敢同盟軍,並與緬甸政府和談,獲批准將果敢設立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簡稱果敢特區)。其餘勢力分別轉為佤邦聯合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猛拉軍)和克欽新民主軍等。由於這些武裝團體都曾是緬共成員此一歷史背景,幾乎所有受訪者均表示,中共對果敢、佤邦等緬甸少數民族武裝團體,一直帶有一種無法言喻的革命情感。

更重要的是,這些緬共「遺產」,除了果敢是漢族,其餘都是中、緬二國的跨境民族;撣邦原住民在中國為傣族、佤邦是兩國佤族發源地、克欽族在中國稱為景頗族等。因此,曾是緬甸戰亂頻仍始作俑者的中共,如同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林錫星〈緬甸族群動亂的根源〉文章所言,深知緬北的穩定與否,將影響中國利益。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對海外投資與獲得海外自然資源,成為必然行動,緬甸因其豐富自然資源,便成為重點關注對象。嚴金平〈中緬邊境勢力重組風雲急〉一文挑明指出,中國政府除了必須與緬甸中央政府建立良好關係,更需要得到各方緬共「遺產」的合作。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自緬共解體以來,中國政府便不遺餘力地協助緬北地區的轉型,以及加大投資力道。舉例而言,中國政府自一九九○年代起,在果敢、佤邦等地推動取代罌粟花的替代種植;一九九二年亞洲開發銀行啟動大湄公河流域計畫後,北京政府透過投資興建水壩、油氣管道、中緬鐵路等基礎建設,協助緬甸發展,也滿足自己的能源與經濟戰略需求;佤邦當局每年和雲南當局共同舉辦佤族文化活動,透過強化少數民族情感連繫,建立互信關係。

只是,當緬甸政府與前緬共勢力發生衝突時,北京當局經常會將過去的革命夥伴,拋到腦後。

例如,二○一一年六月,在中國於克欽邦投資興建的密松大壩附近,緬甸政府與克欽獨立軍爆發衝突,造成七千至一萬名難民逃往中國。雖然北京當局和雲南省政府均允諾提供人道援助,但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組織卻發現,官方曾兩次強制遣返克欽難民,甚至拒絕難民入境,迫使他們不得不返回衝突區。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密松大壩能夠繼續興建,而向緬甸政府表明,中國不會支持緬甸眼中的叛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Not a valid template]↑ 位於果敢地的難民營沿雲南與緬甸邊界的麥地河而建。一位學齡孩童爬上高處俯視難民營,不知何時才能重拾書本。
[Not a valid template]↑ 與果敢接壤、同為緬共「遺產」的佤邦,因中國支持與投資,中、佤間偷渡貿易,未受果敢衝突影響。(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佤邦是緬北最強大武裝力量,代價是許多男生選擇就讀軍校,讓老人與小女孩留守家庭。(攝影/劉子正)
[Not a valid template]↑ 今年春節期間,在臨時帳蓬前,李小琴(左一)一家人手裡拿著從果敢家鄉帶來的臘肉,為物資匱乏的難民營帶來些許年味。
[Not a valid template]↑ 一名果敢小女孩從山上扛木柴歸返難民營。在營區,許多跟她同年紀的小孩,都需幫忙撿拾柴火,以維持基本生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